故梁国公主池亭

:
平阳池馆枕秦川,门锁南山一朵烟。素柰花开西子面,
绿榆枝散沈郎钱。装檐玳瑁随风落,傍岸逐暖眠。
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声绝凤归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3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年青时我涉世太浅,勉力追求功名禄位。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只为听信跃马年华,却恨没有超人智慧。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面临世事哪只是说说而已,累积仕历也并非不被任用。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既已缺少任我本性的快乐,恐怕还要招来背时的牵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明净的冬日可见远处群山,凝雪覆盖了山林的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走出城东树林只见一片洁白,更触发了我遗落尘事的心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我惠连弟素有清高情趣,早就谈起过世外的情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想要延缓携手同隐的日期,可流年多么容易消逝。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2-64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识事:了解事实;懂得事理。强学:勤勉地学习。干:追求,追逐。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跃马: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出人:超出常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即事:任事;作事。徒言:空话;说空话。累官:谓积功升官。

既寡(guǎ)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遂性:顺适性情。负时:违时;不合时宜。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东林:东边的树林或竹林。遗世:遗弃人世之事。常说明人的离世隐居,修仙学道,有时也用作死亡的婉辞。这里作离世隐居讲。

惠连素清赏,夙(sù)语尘外事。
惠连:指南朝宋谢惠连。惠连幼聪慧,族兄灵运深加爱赏。后诗文中常用为从弟或弟的美称。清赏:谓清标可赏。尘外:犹言世外。

欲缓携(xié)手期,流年一何驶。
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一何:多么。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2-64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这首诗的开篇,干脆利索,开门见山,一气呵成,将诗人内心愤懑苦恼的矛盾心理悉数展现在读者眼前。前八句直抒感慨,亦是对诗人前半生仕途的总结。少年气盛之时,不谙世事,尽力苦学只为求取功名利禄。行至途中,回首走过的仕途,却是那般苦不堪言。“强学”、“徒闻”、“苦无”、“岂徒言”、“累官”、“寡”、“恐遭”,这一连串如泻闸之水般喷涌而出的用词,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苦闷之情。在这开门见山的畅吐背后,不难想象出诗人仕途跋涉中的艰辛与烦恼,那苦不堪言的心情,身心俱碎的状态。然处在这样的仕途漩涡里,又是岂能奈何得了的。想要“遂性欢”,却又害怕遭来“负时累”。面对世俗纷繁的厌倦,对现实世界的进退维谷,矛盾交织的内心挣扎,低首徘徊的他,究竟又该何去何从。前八句一泻而下的倾诉,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遗漏无疑,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一位茫然徘徊,为人生追求而苦闷的仕者形象。

  诗的后八句,诗人笔锋一转,转而描绘出一幅清新高渺、晶莹剔透的画面,压抑沉重的氛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画面,清冬的远山,清晰可见,晶莹的雪花,将苍翠的山林覆盖,天地间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几许透亮,几许静穆。如此心旷神怡之境,将尘世的繁杂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化为乌有,这才是他真正渴望追求的境界。“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事意。”这是此番自然景象给诗人的启迪,亦是诗人内心最深的夙愿。末两句是劝诫堂弟之语,堂弟素来追求高雅之趣,早年极言追求“尘外”之意,却仍陷世俗之中,诗人想与堂弟携手共同隐退而居,却怎奈世俗纷扰,仍有故得延缓归期,然时光却转瞬即逝,匆匆而过。末句看似对堂弟的规劝,实则也是对自己进退两难境地的慨叹,忧谗畏祸的心情溢于言表。

  此诗发言旷远,用笔委婉。前后部分的巧妙转折,是一个诗人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过程,自然的开阔之境将他从苦闷之际释放出来。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2-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xiàn)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微霰:微细的雪粒。月:一作“风”。回塘:回曲的水池。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红蕖:红荷花。蕖,芙蕖。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huò)落生涯独酒知。
悠扬:起伏不定;飘忽。归梦:归乡之梦。濩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下面两句,则是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的感叹。“浮世”,此处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聚散”虽兼含两义,重点是在“散”(别离)上。从诗的后半看,这里主要是对妻子而言,同时也兼指筵上之人,因为筵终席散,大家又当别去,它与下联的“灯”、“酒”,关合诗题“宴”字。诗人此前,先是给人作幕僚,以后在朝廷作小官,继而在县里为吏,后来又作幕僚,颠沛流离,东西奔波,常与妻子分离。第三句的感叹,正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这一联“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对仗比较自由,何焯说它是“变体”,纪昀也说“三四对法活似江西派不经意诗”(《李义山诗集辑评》),可以说是李商隐对律诗的一个发展。

  上面四句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下面四句则是直接发抒感慨。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第六句上承第三句的“浮世”,是说因为失意无聊,只好以酒浇愁。句中用一“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痛惜不平。两句中“惟”和“独”,都起着一种强调、渲染的作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郁结在诗人胸中,终于宣泄出来:“难道直到白头都只是这样下去吗?归隐嵩山之南的苍松白雪之中,才是我的夙愿啊!”中岳嵩山,是古代著名的学道隐居之地。“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情深”(钱良择评语),是此诗的特色。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2-12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朱大入秦

: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游人五陵(líng)去,宝剑值千金。
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值:价值。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脱:解下。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门有车马客行

: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门前车马喧腾,有乘着朱轮金鞍的贵宾经过。

谓从丹霄落,乃朱故乡亲。
他说他从朝廷而来,回归故乡,见到故乡的人感到亲切。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我赶紧呼唤自己的小儿子打扫中堂招待客人,坐在一起共同谈论人生的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我们相对而坐,桌上的两觞酒还没饮尽,暂时停下酒杯就泪流满面了。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我哀叹自己漂泊万里,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可怜我的半生,空谈王霸之略,却始终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从没做过朝廷重员。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我的雄剑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兵书上浮满了灰尘,也好久没有人听我谈论这些用兵之策了。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在朝廷中没有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我只得一样流离到湘水之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朱泉下之人了。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生来苦于百战,在征战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后可以与万人做邻居。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北风扬起胡沙,掩埋了周秦两朝。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运势尚且如此,何况朱在茫茫苍穹间渺小的世人?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心里无限伤感凄怆,又能说什么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存亡随从天意吧。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xiāo)落,乃是故乡亲。
丹霄:指朝廷。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shòu)不挂身。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它来系官印。

雄剑藏玉匣(xiá),阴符生素尘。
阴符:古兵书名。泛指兵书。

(kuò)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廓落:孤寂貌。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宗党:宗族,乡党。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yì)周与秦。
埋翳:掩埋,掩盖。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cè)(chuàng)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大钧:指天或自然。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朱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无奈与愤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不遇咏

: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我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朝廷的盛会自己不能参加,我也不愿到权贵的家门阿谀奉承。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人的平安。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春天已经来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风吹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0-92

北阙(què)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这里用来表示向皇帝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不登:歉收。登:丰收,收成好。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遇”也。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身投河朔(shuò)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春风动杨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语出《子夜春歌》。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yuè)君应知。
说:同“悦”。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济人:救助别人。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徒尔:仅能如此。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0-92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诗共十二句。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茂陵,。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但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