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禅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天地无一实在。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正值你读经读得天花雨纷纷飞落之时,我来做客,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青色锦垫铺在条石上一片清凉,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现在虽然是黄昏时刻,萝藤笼烟,爱你山池佳景而不忍心离去。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玉柄:谓尘尾。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哪里知道美人的心思,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yǐ)旎(nǐ)光首饰,葳(wēi)蕤(ruí)烂锦衾。
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虞(yú)罗忽见寻。
虞:虞人(周礼执掌打猎的官名)。罗:罗网。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长夜。泛:漂浮貌。清瑟:清凉寒冷。翠萝:翠绿的草地。
残萤(yíng)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玉露:晶莹的露珠。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一叶下前墀(chí),淮南人已悲。
墀:台阶,也指阶面。
蹉(cuō)跎(tuó)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
蓟(jì)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蓟北: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9-320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shū)篱(lí)却甚真。
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róng)马泪盈巾。
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戎马:兵马,指战争。盈:满。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9-320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