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二首

: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江边两岸花开艳丽、草木繁盛,江面春色动人一派生机勃勃。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明月倒映江中,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江面轻轻晃动,那逝去的时光仿如春天盛开的百花般短暂。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月光皎皎,将石潭映照的格外清晰明亮,水边的浣纱人正在一刻不停的忙碌。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
交甫看着昔日二位神女相赠的瑶珮,感叹那般美好的时候一去不复返。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江水潺潺,夜色下的江面更是深沉凝重,遥望那无边夜色,心中渐渐泛起了愁绪。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花开月圆之夜,交甫与二位神女相遇。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气色:景色;景象。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huàn)纱人。
分明:明亮。

交甫(fǔ)怜瑶珮(pèi),仙妃难重期。
交甫:即郑交甫。相传他曾於汉皋台下遇到两位神女。瑶珮:美玉制成的佩饰。仙妃:此指郑交甫所遇江汉二仙女。

沉沉绿江晚,惆(chóu)(chàng)碧云姿。
碧云: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边两岸花开艳丽、草木繁盛,江面春色动人一派生机勃勃
明月倒映江中,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江面轻轻晃动,那逝去的时光仿如春天盛开的百花般短暂。
月光皎皎,将石潭映照的格外清晰明亮,水边的浣纱人正在一刻不停的忙碌。

交甫看着昔日二位神女相赠的瑶珮,感叹那般美好的时候一去不复返
江水潺潺,夜色下的江面更是深沉凝重,遥望那无边夜色,心中渐渐泛起了愁绪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花开月圆之夜,交甫与二位神女相遇

注释
气色:景色;景象。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分明:明亮。
交甫:即郑交甫。相传他曾於汉皋台下遇到两位神女。见《文选·张衡〈南都赋〉》“游女弄於汉皋之曲”善注引《韩诗外传》。
瑶珮:美玉制成的佩饰。
仙妃:此指郑交甫所遇江汉二仙女。
碧云: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子容

张子容

张子容,襄阳人(今属湖北),又名张五。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先天元年(712)举进士,仕为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又曾官晋陵尉。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唱答颇多。复值乱离,流寓江表。后竟弃官归旧业以终。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有诗集传于世。 1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坐吟

: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得得的蹄声,是谁在骑马走过?夜已深沉,北斗星正指向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凄冷的西风掀动罗幕的波纹,脸上的残粉似笑我双眉紧锁。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站起身来,唱一支相思的歌曲,幽怨的歌音逼退帘外的霜色。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恍惚间启明星在东方升起,灿烂后天边透出朝霞一叶。我难忘此情此景,也是这时你跨上马与我相别。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京华出版社,2011:2932、 黄玉蓉.李贺李商隐诗选:黄山书社,2008:6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58-3594、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中国书店,2010:223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踏踏:马蹄声。直:当,临。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pín)青娥。
罗幕:罗帐。铅华:妆饰用粉。颦:皱眉。青娥: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长相思:乐府旧题,多写朋友或男女久别思念之情。

明星烂烂东方陲(chuí),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bān)(zhuī)
明星灿灿:天色将晓,启明星灿灿有光。陲:边地。陆郎:六朝陈人,本名陆瑜,为陈后主狎客,后用来代指嫖客。斑骓:有苍黑杂毛的马。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京华出版社,2011:2932、 黄玉蓉.李贺李商隐诗选:黄山书社,2008:6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58-3594、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中国书店,2010:223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这首诗以设问开篇,“马蹄踏踏谁见过?”这话既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别人,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心上人是骑着马儿离去的,至今不见归来,唯有“踏踏”的马蹄声不时回响在耳边,萦绕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时空。“眼看北斗直天河”,这句有双重含义,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诠释的;一指时届凉秋。古人有依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习惯,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变化来分辨四季,当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连成的线直指西方的银河时,这片土地便已进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节,传递秋的信息的是西风和落叶,它们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况且正值华年,在饱尝别离的痛苦之后,独守深闺空闱之中,长夜漫漫,能不愁肠百结?“铅华笑妾颦青娥”,正是这种愁苦神情的写照。

  人的愁苦愈积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势必要设法排遣。“为君起唱《长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选择的排解方式。她的歌声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饱含爱恋,贯串精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无情的“严霜”也为之动情,竟至掉头而去,不忍卒听。“帘外严霜皆倒飞”,想象奇诡,极富表现力。比起《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似更进一层,因为“天若”句有比喻词“若”,系或然之辞,而此句表达得如此坚决,就象实际发生的那样,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气势,使难于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见可感的物象。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贵突出地呈现在一个“长”字上。自朝到暮,从昏到晓,她的心始终伴随着离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马啼,融进一片痴情。她彻夜难眠,长想思,至于长吟唱,抒发着无尽的恋情,直至东方发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而对方,“陆郎去矣乘斑骓”,毫无顾恋之意。多情换来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渊。“陆郎”具体解释诸本不尽相同。徐文长说是陆贾,“贾在南中,倡家竞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楼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为本,注云“陈孔,谓陈宣、孔范,陆谓陆瑜,皆陈后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见惯,王注似与诗的本意相合。

  仔细品味,此诗与鲍照、李白的同题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后二者属“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一类,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听所爱的歌声之后,为之沉吟久坐,抒发爱慕的情意,属“投桃报李”式的情感交流,带有喜剧性质;此诗中的坐吟、起唱者皆为女主人公,男方则无反应,以多情烘托无情,更具悲剧效果。就体式而言,鲍照和李白的作品有七字句,也有三字句,属杂言体;李贺的这首则全是七言句,类似七言歌行。这些表明李贺创作诗歌不愿受前人的缚束,他的主体意识相当浓烈,力图充分表达自我。袭用旧题系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非模仿的冲动。善于渲染是李贺诗歌的一大特色。这首诗中就多借景抒情的笔墨,不同寻常的是,景物描写不仅仅用作陪衬而已,常常成为题材的主体部分。例如“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乍看起来前一句是叙事。抒情,后一句是写景。经过仔细体味,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两者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体,不过一者常,一者变;一者正,一者奇而已。“帘外”句运思奇诡,却不难体味。用奇诡的物象和境界,表达几乎人人都能体味的情理,正是李贺的特长,也是他的诗歌独具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4-5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南曲

: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偶尔到江边采摘白蘋,又随着女伴祭奠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当着众人不敢明说心怀,暗暗地投掷金钱,卜问我那远方郎君的音讯。

参考资料:

1、 胡汉生 .唐乐府诗译析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64-165页 .2、 何立智 .唐代民俗和民俗诗 .北京市 :语文出版社 ,1993年 :461-462页 .3、 尚永亮 .唐诗观止 .西安市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610-611页 .

偶向江边采白蘋(pín),还随女伴赛江神。
偶:偶尔,一作“闲”。白蘋:一种水中浮草,夏季开小白花。赛:祭祀,古代祭神称为赛。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zhì)金钱卜远人。
不敢:一作“不得”。分明语:公开表示。金钱卜:古占卜方式之一,相传是汉代易学家京房所创。最初,卜者在卜卦过程中仅用金钱记爻,后来把这一占卜过程简单化,并逐渐推向民间。卜者把金钱掷在地上,看它在地上翻覆的次数和向背,以决定吉凶、成败、归期、远近等。远人:指远方的丈夫。

参考资料:

1、 胡汉生 .唐乐府诗译析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64-165页 .2、 何立智 .唐代民俗和民俗诗 .北京市 :语文出版社 ,1993年 :461-462页 .3、 尚永亮 .唐诗观止 .西安市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610-611页 .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这首诗的开头,没有费笔墨去描绘人物身边的景物和环境,也没有抒发人物的情绪和心理,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举止行动。这是别具一格的写法。江边采蘋和赛江神,都是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在迎接热闹非凡的祭江神中,且看女主人公的表现,“偶向”和“还随”两个词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不在焉。去采白蘋也好,去看赛江神也好,她都是无可无不可,女伴们叫她一声,她就跟着去了,人人都为热闹的大阵势兴高采烈,可是她却没有兴致。她一定是有心事的。这种用人物动作行为暗示人物心理的写法,别具一格。

  三、四两句道出女主人公的心事。“不敢”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娇怯、羞涩。“语”的内容,应该是想打听自己丈夫远行的吉凶或归期远近。越是炽热地思念,就越是不敢当众剖白心迹,就越能令读者体味到她内心的痛苦之甚,幽怨之多。第三句描绘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为结句起了铺垫作用。尾句接着写她偷偷地为“远人”占卜。这一细节描绘将女主人公的纯洁心灵、美好情感表现得自然真实、栩栩如生。

  这首写闺情的诗歌,别致之处就在于用细节的刻画,由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衬写人物的无限情思。“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的这一细节,传神生动,使得一个娇羞痴憨的闺中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南宋词人王沂孙的《高阳台》中有“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的句子,即是借用了这两句的意思。另外,本诗语言淳朴清新,极富生活情趣,贴近生活。

参考资料:

1、 林方直 王志民 .唐诗精华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54页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347-34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木兰庙

: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fú)云堆上祝明妃。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人

: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偶来松树下,高枕(zhěn)石头眠。
偶:偶然。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寒:指寒冷的冬天。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88-138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