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

:
叠颖丛条以欲流,午阴浓处听鸣鸠。
儿童赌罢榆钱去,狼藉春风漫不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鲁訔

(1100—1176)秀州嘉兴人,徙居海盐,字季钦,号冷斋。高宗绍兴五年进士。为馀杭主簿。累迁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力学强记,刻意古文,喜论天下事。曾廷对述安危、治乱、边防形势甚备。又两上万言书,极陈利病。历官务行所学,轻财重义。有《杜诗注》、《杜工部诗年谱》、《蒙溪已矣集》等。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星。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808-809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8-2413、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49-151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cēn)(cī)是。觉来幽恨,停觞(shāng)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lí)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参差:好像,仿佛。觉来:醒来。停觞不御:停杯不饮。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堪:忍受。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lǐn)然生气。吾侪(chái)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吾侪:我辈,我们。高山流水:喻知音。直饶:即使。甚:是。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何事:为什么。苍生:黎民百姓。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808-809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8-2413、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49-151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二月二日出郊

: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雨脚:即雨线之意。

天忽作晴山卷幔(màn),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lǒng)高低紫燕飞。
垅:同“垄”,土埂。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七夕

: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盈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七夕佳节乌鹊、飞燕纷纷前来架桥,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一年才能再相见。急雨冲刷着织女所乘之车,天旋银河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千载悠悠,离愁绵绵,虽然相隔遥远仍能遥遥相望。不似人世间,回头望去只有巍巍群山。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yíng)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乌鹊:喜鹊。盈盈:形容清澈。天回:天旋,天转。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香车:泛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专车。这里指织女所乘之车。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一个古老的神话,《诗经·大东》就有了织女与牵牛两星分居银河两旁的叙述。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轮廓。以后在《岁华纪丽》、《尔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引)等书中,关于这个神话的记载渐趋完整。到近代,流传于民间的,更是丰富充实,积极健康,成为脍炙人口的一则古代神话。由于这个神话在诸书中一般是以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鹊桥相会,终究被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因此历代文人经常借这个神话故事来抒发离愁,陈师道的这首《菩萨蛮·七夕》也并不例外。

  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

  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起句:“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是说平日牛郎织女在天河两侧,不得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东飞乌鹊西飞燕”,状乌鹊和燕纷纷前来架桥的忙碌场景,这也是让牛郎织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会聚首的唯一条件。经年不见,只能隔河对泣;此时相逢,相见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衬托了两人盼望见面的急切心情,也隐含了历经劫难的艰苦历程。香车,泛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专车,梁孝元帝《车名诗》:“佳人坐椒屋,按膝对兰薰,绕砌萦流水,边梁图画云,锦色悬殊众,衣香遥出群。”这里指织女所乘之车。河汉,即天河,《广志》:“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天津、绛河、明河。”

  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牛郎织女的悲剧,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千载悠悠,离愁绵绵。远隔天一方,“相远长相望”,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远”犹能“长相望”,“人间”却“回头万里山”,连“长相望”亦不得,这种“终不似”就显得越加沉痛了。得到这个结论以后,“回头万里山”,对坎坷不平的人间,一种夹杂着钦羡和惆怅的复杂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据《宋史》载,陈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平时常“终日不炊”,死后由友人“买棺敛之”。这首词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来衬写人间无数悲剧的意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霜天晓角·桂花

: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桂树的绿叶青翠欲滴,仿佛是用碧云剪裁出来的,青青的叶片低垂着,保护着它那像金子碎屑一样的黄色花朵。它独占了花中的美誉,无论是它那优雅的气质还是幽郁的香气,两样都称得上是花中的极品,无谁能比。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桂花已达到了无法再圣洁的程度,你若不信就听我说说它非同一般的来处。你抬头望望天上那轮皎洁的月光,嫦娥轻逸地把长袖挥舞,白玉做成的台阶映射着银色的光辉,金碧辉煌的宫殿沐浴着一层甘露。那就是月宫,桂花就在那里生长。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xiè)。占断花中声誉(yù),香与韵、两清洁。
绿云剪叶:指翠绿的桂叶仿佛云朵裁剪而成。黄金屑:桂花的金黄色花蕊。占断:占尽。清洁:形容桂花品性的高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jiē)月。
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指桂花乃天上仙树,带着月宫的玉露和光芒。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但在词中,作者借物寓怀,陈义甚高。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它占尽了花中的声名,为什么呢?“香与韵、两清洁”。两句话,六个字,道尽了桂花的佳处。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历来咏桂花的诗词不少,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又,《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氐村作》诗:“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咏桂花之香。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目释其枯树之叹》:“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容。”赞美桂花果实之美。苏轼诗:“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都是称颂桂花的花色之美。然而,谢懋的“香与韵,两清洁。”却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抒情。过片处“胜绝,君听说”。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绝佳。“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相传月中有一棵桂树,诗人常用月光皎洁,桂枝飘香,形容秋夜景致。金庭、玉阶,都是天宫的庭院。这里用“玉阶月”结束全篇。正如过片所说的:“胜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明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22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不归对妻孥(nú),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pú)
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bū)
晡:申时,黄昏之前。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huǎng)如梦遽(jù)遽。
恍:恍惚。遽遽:惊动貌。

作诗火急追亡逋(bū),清景一失后难摹。
亡逋:逃亡者。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22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