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怨

:
绮陌香飘柳如线,时光瞬息如流电。
良人何处事功名,十载相思不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程长文

程长文,唐代女诗人,生卒年不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因丈夫离家求取功名,有歹徒强暴不成而遭诬陷下狱。她在狱中日夜写诗鸣冤,终被昭雪出狱。今存诗三首。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

: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diàn)深。欹(qī)枕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帘:一作“俨”。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这首词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把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起拍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隔帘”二句,写闻莺而惜春,闻莺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时已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此词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全词除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惊风:急风;狂风。乱飐:吹动。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0-9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眺望归路水流浩荡,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徒然悲伤蕙草衰歇,又听那采菱之歌满含哀怨。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边的渡口,明亮的沙滩看见前边的小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见,眺望远方徒然增加离别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

飘飘江风起,萧飒(sà)海树秋。
飘飘:一作“飘摇”。萧飒:稀疏,凄凉。

登舻(lú)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舻:船前头刺棹处。挂席:扬帆。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碧山:青山。

(yǎo)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星河:银河。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huì)草歇,复听菱歌愁。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菱歌:采菱之歌。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kàn)前洲。
瞰:俯视。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离忧:即“罹忧”,遭忧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江风飘飘,海树萧萧,时值清秋。诗人登上舟船,扬起帆席,在江面上轻轻移动,明月挂空,气爽天高,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清夜”,不仅是宜人之夜,而且还是适合于游乐之夜。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联系谢诗,此诗的“挂席”又多么充满诗情画意。“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舟行,则月似随舟而行;舟随碧山转,月也似随碧山而转,有“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之意。游兴正浓,故觉明月处处时时解人意,时时处处自来亲人;月色空明,水面开阔,故觉水天相连,水接天流。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显出月色之明。诗中并未明写诗人的兴致,而兴致自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离开人间,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晋王羲之《镜湖》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南朝陈释惠标有《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李白《清溪行》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都把至清的水比喻为镜,用的是明喻;此诗暗示江清如镜,因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进一层说舟是在星河间行,写得更神奇,更有情趣。因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觉,因此所见云林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林幽”以上的六句叙写“月夜江行”。“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两句过渡。上文写清夜曰“美”,写舟移曰“轻”,写月行曰“随”,写山曰“碧”,写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见诗人心境的恬适。然而,回顾来途则归路浩浩,瞻望前路则见徂川悠悠,心中不觉升起一缕淡淡的哀绪。“浩浩”、“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声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出“徒悲”,听歌愁,引出怀宗之,增离忧,情绪直转而下,用笔自然,不露凿痕。“蕙草歇”,回应“海树秋”;“蕙草”,一种香草,《楚辞》常用来比喻贤人。“徒悲蕙草歇”,有所思美人不可见之意。秋日怀人,情调凄楚。此时,又有菱歌泛夜,莲娃无忧无虑地唱着欢快的歌,无形中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哀愁。“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又是两句景语。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觅;沙头明亮,前洲清楚可见。“后浦”、“前洲”暗应“归路”、“徂川”。归路凄迷,不知何时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来日还有几多。往日携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现在眼前。《忆崔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有“忆与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写,可见他们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旧,而两情异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伤怀。“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本来,望远是望冀见到君面,但君既“远”,望又不能及之。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忧愁。结二句,落在题面“寄崔”。

  月朗气清,江风猎猎,如此良夜,诗人登舻江行,怡然自得。面对江风明月,不觉触发怀念好友崔宗之之情。宗之和自己一样,有着白眼看鸡虫的傲岸个性,和自己一样能“吟诗作赋北窗里”,和自己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月夜江行,无此良朋,不禁增忧。前半写景,景色清雅,优美如画,最初出游本无所谓忧。“归路”、“徂川”两句,触景生情,情绪陡转,或正面写蕙草歇,或反面听菱歌怨,愈写愈悲,愈写愈愁,结二句直吐对宗之的一片深情。用笔有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驾闾山咏马

: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征尘里桂香消减,月光下练影成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行动定止由关吏,空为塞上翁悲吟。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桂香:指马饰物的香气。练影:丝质马饰物的形影。

定惑(huò)由关吏,徒嗟(jiē)塞上翁。
定惑:意含双关,指马的行止,也指人的禅定与迷妄。塞上翁:作者自指,也以善知祸福的塞翁自喻。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在隋末战乱中由陇西贵族建立的唐朝,战马享受到了其他朝代望尘莫及的待遇。唐朝人养马、用马、爱马、赞马,可是,上官仪的这首诗却让读者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是一种低沉的悲吟,他在为马的命运而嗟叹。人们将马饰以名贵的香料、绮丽的锦绣,但这改变不了马受人驾驭的命运。征尘里它的香气全都飘散,夜行时即使衣之以锦绣也毫无意义。从桂香与练影的易消易逝,作者写出荣华富贵毕竟成空。又从马的受人驾驭,表现对不能自主的命运的哀叹。马不知自悲,人为之悲;可世上那些贪求富贵而为命运摆布的人,又有谁为他们而悲呢。在人对马的嗟叹声中,所蕴含的,实际上是觉悟者对未悟者的嗟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潼关吏

: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10-111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1-172 .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yú)
要:同“邀”,邀请。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yú)
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艰难奋长戟(jǐ),万古用一夫。
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即哥舒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10-111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1-172 .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86-48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