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并皆吟讽”。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显得明媚一些。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一个“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明艳,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意谓: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
此诗风格刚健,语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佳篇。
客心悲暮序,登墉(yōng)瞰(kàn)平陆。
客心:游客的心情,作者自谓;暮序:一年之末,指暮冬。登墉:登上郢城故城墙;墉,垒土为墙,此处指郢城墙;瞰平陆:瞰,从高处往低看,即俯视;平陆:平野。
林泽窅(yǎo)芊绵,山川郁重复。
林泽:山林与水泽:窅:沉远貌;芊绵:草木茂密繁盛的样子。郁重复:郁:结;重复:山重水复,此指山川纵横交错。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yù)。
资:依靠,凭借;设险:设防。名都:郢城;拒:抗,此处可作镇守解;江隩:水流弯曲处。
方城次北门,溟(míng)海穷南服。
方城:春秋时楚国北面的长城,古为中国九塞之一。次:迈,连接。溟海:本为神话中的海,此泛指楚国南边的深海;穷南服:楚国疆域一直到达了当时中国极南的地区。
长策挫吴豕(shǐ),雄图竞周鹿。
挫吴豕:这是骂吴国的话。竞周鹿:竞鹿,逐鹿,喻争夺天下。
万乘重沮(jǔ)漳,九鼎轻伊谷。
万乘:这里指楚王。沮漳:沮水与漳水。九鼎:指东周,时其首都在洛水之阳。伊谷:伊水与谷水。
大蒐(sōu)云梦掩,壮观章华筑。
大蒐:古春猎为蒐,天子出猎于春日为大蒐。云梦掩:楚国为古云梦七泽之地。这里指楚王出猎时声势浩大,旌旗蔽日,人马盖地。章华:即章华台,为楚王所筑。
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更:替换。吉凶良倚伏:指福祸相因而互倚。
遽(jù)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遽:急速,忽忙地。贤臣逐:指屈原两次被楚王放逐。
南风忽不尽,西师日侵蹙(cù)。
南风:指楚国。楚国地处南方。西师:指秦国。秦国地处西方。日侵蹙:(秦)因侵略迫使(楚)国土日渐缩小。蹙:收缩。
运圮属驰驱,时屯恣(zì)敲扑。
运圮:国运衰败。属驰驱:不断地辗转迁移。时屯:时事艰难。恣敲扑:恣,恣意、任意。敲扑,挞伐凌辱。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夷陵火:夷陵,今宜昌,楚先王的陵墓在此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火烧夷陵。
鄢(yān)郢(yǐng)遂丘墟,风尘俄惨黩(dú)。
鄢郢:故址即今宜城南境内。郢为楚都城。丘墟:废墟。俄:一会儿,很快。惨黩:昏暗貌。
狐兔时游戏,霜露日沾沐。
狐兔时游戏:狐狸与兔子时常出没在郢城的废墟上。沾沐:侵蚀。
钓者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钓渚:楚庄王所筑的诸侯台,在纪南城东不远处。下句“神台”同。
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阵云埋夏首:阵云,浓云;夏首,夏水的上游。夏水在今江陵县境。
怅矣舟壑(hè)迁,悲哉年祀(sì)倏(shū)。
舟壑迁:意谓沧海桑田,山水已非昔貌。年祀倏:指对楚先王的岁时祭祀,如今已倏然不复举行了。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所著《初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