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生茂才以长句为题小草依韵奉谢

:

修竹心虚坚有节,老梅骨瘦硬如铁。乾坤清气得来难,一卧空山休漏曳。

是空是色年复年,空中幻出云霞烟。不恨生在千年后,但恨生不千年前。

有诗可吟酒可醉,菩提即是逃禅处。一朵梅花一首诗,万个吟身万梅树。

李侯生有冰雪姿,倾心为我题长句。李侯李侯歌漫夸,请将此笔凌云霞。

不然署作护花使,愿与仙人扫落花。君不见仙骨珊珊身落落,举头一拔红尘脚,定有清风振河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慧霖

慧霖,字梅盦,新建人,本姓李。有《松云精舍诗录》。 22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五美吟·西施

: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儿家:称呼古代女子,你。指西施。

效颦(pín)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huàn)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前两句直写西施的不幸,后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这首诗是林黛玉以西施自况,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悲哀自已红颜薄命。这首诗引用了东施效颦之典,化用王维《西施咏》和《洛阳女儿行》诗意,增强了全诗的悲叹基调。

  首联直写西施的不幸:一代绝顶美丽的西施葬身江中,有如浪花一样很快消失了,吴宫里的妃子白白地想念她。其中,“一代倾城逐浪花”就把红颜薄命的意思点明,并为全诗定下了悲叹的调子。第二句写“逐流花”后的反响。红颜而薄命,只给人留下悲伤的叹息。

  三四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请不要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却能活到满头白发,且能自由地在溪边浣纱。意思是说美女不如丑女长寿、自由。黛玉《西施》化用王维诗意,意思指西施虽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纵即逝;而东村丑女,却可活到银丝白头。

  此诗字句浅白,所用东施效颦之典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其用意却在以古喻今。西施虽美,终究薄命随江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虽令宫女怀恋,但不如东村女能活到白头。黛玉借此而说自己寄人篱下,虽有贾宝玉等知己的关心,但她也预感到病鹰继身难治,因而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53-25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秋柳

: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枝头栖息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

参考资料:

1、 黄培需 编著.中国神童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210-211

(qī)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秦淮:即秦淮河,在南京,是一处游乐胜地。竹枝:亦称竹枝词,诗的一种形式,本为乐府,出自巴渝,末有和声。后人以七绝咏土俗琐事,多称竹枝。萧疏:稀疏。

不与行人绾(wǎn)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绾:系,这里应意为挽留。谢女: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参考资料:

1、 黄培需 编著.中国神童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210-211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秋季的景物,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这是一首咏秋柳的诗,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句句蕴含着柳树的风韵。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的景物:栖息在枝头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萧疏”与“秋光”照映,“栖鸦”和“树”关联,使前后句紧密扣合,因而呈现诗人笔端的是一幅深秋萧条凄冷的画图。其中,前句写柳树的特性:“栖鸦”明写鸟而暗点树,以实带虚的手法点出了薄暮中乌鸦栖宿的树;“流水”看似泛指而特指秦淮河。“栖鸦流水”,虽不明言柳树,但已写出柳树常生长在河边的特性。这样写,较之直言“河边柳”来,不仅含蓄,而且静中有动,增加生气。也正是这些上有栖鸦,下依秦淮的柳树,装点金陵,为秋色增辉。后句则点染秋柳的萧疏之态:萧疏是秋柳的特征——秋柳既不像春柳那样金碧染两、临风起舞,也不像夏柳那样繁枝拂地、密叶藏莺,而是落叶纷飞、意态萧疏。但诗人对此并没有精雕细绘,只是以疏荡的笔触,略加点染而已。这种艺术情趣,与秋柳的萧疏风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其中,前句反用前人诗意,偏说“不与行人绾离别”,点明秦淮河畔的秋柳只是供人赏玩而不为人攀折赠别。其中,“不与”两字,不仅翻出了新意,而且用拟人的口吻,增添了一层情韵。后句则是谢道韫咏雪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的结合,写收条通过联翩浮想,展望秋柳的未来:秋柳到了第二年,也将枝繁叶茂,飞絮蒙蒙,而且象瑶台雪花一样地散发出香气来。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 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1517-15192、 张秉成,萧哲庵 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330-3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论诗五首·其一

: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诗,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满眼生机转化钧(jūn),天工人巧日争新。
化:造化,即大自然。钧:陶瓷匠所用的转轮。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陈:旧的,时间久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说明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写出有时代气息有新意的好诗来。大自然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着的,“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这句诗则表达了世界上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大好景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烟轻雨小

: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133页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断虹:一段彩虹,残虹。树杪:树梢。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wú)。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133页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红毛毡

: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过去许诺与中国互通贸易。边防的元帅见他们来的人太多,就不准许他们登岸。红毛国的人再三请求说:“只要赐给我们一块毛毡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了。”元帅想,一块毛毡能容纳的人没有几个,就答应了。红毛国的人就把毛毡放到岸上,仅能容纳两个人;他们把毛毡拉扯一下,就能容纳四五人;他们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顷刻之间,毛毡大到一亩多,已能容纳数百人了。这些红毛国人一齐抽出短刀,由于出其不意,被他们劫掠了好几里的地方才离去。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zhān)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qǐng)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rèn)并发,出于不意,被掠(lüè)数里而去。
  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 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 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 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 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 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 传闻,时、地未详。固: 坚持。请: 请求。无几: 没多少。但:只。且……且……:一边……一边……。登:登上刃:刀。足:足够。毡大亩许:左右。并:一起。去:离开。众:人多。许之:允许。容:容纳。顷刻:片刻。发:发射。意:思想,意料。掠:掠夺。赐:赐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