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同彦平谒希颜千里昆仲千里留醉短项翁彦平
又不见长头朵都尉,喋喋问字聒人耳。
两人挟策烦天机,俱忘其羊乃其理。
不如此翁不知书,肩记颐隐形侏儒。
胸中无物只嗜酒,酒至辄尽甯留余。
有时花帽宾客前,清辩倾倒如流泉。
不辞伴客竟佳夕,第恐吻燥舌本乾。
主人从今莫言穷,有此自足当万钟。
但令时与圣贤对,勿学鄙古中空空。
我昔已自闻其风,向来一笑欣相逢。
他时访戴不必见,径须奓户呼此翁。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来时潜移暗度,去时慢慢悠悠;一半挂在眉梢,一半藏在心头。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春老花残红满地,半掩房门泪暗流;残月满窗深夜里,酒醒入去独淹留。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似一望无边的野草,风连浪续,细软轻柔;像一团绕地的乱丝,纠缠凌乱,无尾无头。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除了权势人家,谁能无虑无忧?看人世问时时处处,无论哪里都有忧愁!
参考资料:
1、 侯健主编.《养生之道——历代名家诗词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01月:第116、117页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7:第69、70页3、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873页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hán)残月酒醒时。
窗涵:窗棂,窗格子。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zā)地丝。
连天草:王维《出塞作》有“白草连天野火烧”句。千寻:形容丝长而多乱。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帀地丝:遍地的丝绳。帀,“匝”的异体字,遍地、满地的意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称五侯,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参考资料:
1、 侯健主编.《养生之道——历代名家诗词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01月:第116、117页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7:第69、70页3、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873页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影无踪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愁”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可“愁”欺人时,它会随机而出,无孔不入。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二,一是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亡国哀愁;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青春少妇被抛弃之悲愁。二是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使人更加愁肠百结,忧愁悲伤,愁人之“愁”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此联可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颈联写“愁”的情状。苦恼的忧愁如藏在愁人的心中,印在愁人的眉间,那愁人就会感觉到“愁”像万顷连天草铺天而下挥不去,就像千万条盖地丝绳网冲不破,他被严严盖住、紧紧捆住,困在其中,痛苦不堪。想挣脱这“柔”若草“乱”若丝的“愁”绪实叫人无可奈何。
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能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问何处不相随”。
“愁”究竟为何物,曹植《释愁文》有此一释:“愁之为物,惟惚惟帆。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这首《咏愁》诗如李商隐咏《泪》诗写泪而不见“泪”字,此《咏愁》诗也满篇不见“愁”字,这类诗近似制谜语的文字游戏,都以巧丽取胜,真如前人所评“格虽不高,却有神无迹”。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83、84页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7:第69、70页3、 蒋楚麟 赵得见主编.《古诗赏析(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31-33页4、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第509、510页5、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第58、59页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3:298-299月未到诚斋(zhāi),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修竹:长长的竹子。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奇绝:奇妙非常。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3:298-299“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419-1421页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第26页外湖莲子长参差,霁(jì)山青处鸥(ōu)飞。水天溶(róng)漾(yàng)画桡(ráo)迟,人影鉴中移。
参差:高低不齐。霁山:雨后山色。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画桡:船桨,这里指画船。迟:缓缓。鉴:镜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huī),分得翠阴归。
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浅声:轻婉歌声。双唱:双双唱起。深色:加深颜色。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障面:遮面。斜晖:偏西的阳光。翠:指绿荷。阴:阴凉。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第26页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画桡,指画船。迟,谓缓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鉴中移。”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9-102、 (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63、 邓建烈主编.高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 高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6:35腐儒碌(lù)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腐儒:作者自称。碌碌:平庸,无所作为。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cè)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冬冬:象声词,指鼓声。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qióng)糜(mí)。
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9-102、 (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63、 邓建烈主编.高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 高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6:35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