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偶题

: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36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日照香炉(lú)生紫(zǐ)烟,遥看瀑(pù)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yí)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杏园中枣树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百果:泛指各种果树。凡:平庸,寻常。鄙:粗俗,鄙陋。

皮皴(cūn)似龟(jūn)手,叶小如鼠耳。
皴: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龟手:冻裂的手。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胡为:何为,为什么。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幸:侥幸,幸而。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yǐ)(nǐ)
杂英:各色花。旖旎:柔美的样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mó)对西子。
嫫: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东风不择木,吹喣(xǔ)长未已。
吹喣:吹吁,呼气。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寄言:传话。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qǐ)
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不易折断。柳杞:泛指柳树。杞,柳的一种,也叫红皮柳。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求”二句:意为枣树自惭形秽,不敢与桃李相争。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轮轴:车轮与车轴。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树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像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的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因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的际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绕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那是很奇特的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丑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人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的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绕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诗人说:“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么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文那种舒缓的节奏。诗人先柳杞后桃李,将人的视线引开,然后陡然一转,如飞瀑直下,惊心动魄,点出全诗的主题。

  既出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惊叹之余,又反思前文,顿悟柔顺的柳杞,娇艳的桃李,实在是徒具外表,不足大用,而外平凡却质地坚密。枣树才是真正能担负重任的伟材。

  与白居易的众多咏物诗一样,这首诗也蕴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叹身世,或在哀怜同道,或指讽权贵阀阅,或存心帝王回顾,或在演绎诗人对人生的观察,或兼而有之。就诗歌自身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抒发一种对人们屈没贤材,争逐虚名的不满与愤慨,并劝谕执政者能明察贤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轮轴之材,肩负起治国的重任。这是一首哲理诗。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它生在繁花似锦的杏园中,更令游春之客鄙弃。诗人的价值观却与众不同,认为枣树虽然不如柳杞柔可绕指,不如桃李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成功的。从总的结构上看,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欲取先与的写法,即所谓“卒章显志”。这种结构在讽谕诗中多有使用。其次是采用对比手法。全诗不仅有同物的对比,如柳杞桃李与枣树的对比,嫫母与西施的对比,也有物与景的对比,如枣树与杏园的秀丽、与曲江池的旖旎风光的对比,也有自身的对比,如枣树外貌的丑陋与内在秀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枣树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这首诗除了具有平淡浅易的特色外,还具有用字精确、刻画细致等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后出塞五首

: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古代的将军重视守卫边疆,如今的边将却只重高官厚禄。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军队绵亘不断,漫卷长空。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当今全国既已统一,就没有出师必要,这样却还要孤军深入。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使得战士们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在穷荒之地拔剑练习作战,每天征收成群的战马。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将军发誓要开发极北的地方,对吾皇效忠心。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捷报不断传来,其实是虚报邀赏,因为是奚族与契丹本无寇警。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渔阳郡尚武,多豪士侠客,此豪侠之地,成天鼓乐轰隆。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渤海上船只鼓帆前进,那是装载来自东吴的粮食。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还有越罗与楚练,其光彩照耀得人身都发光。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主将的地位更崇高,气焰更嚣张,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边疆之人不敢议论,有敢议论告发的死无葬身之地。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我本来出身良家,懂得许多门道,揣知主将有叛逆的可能,所以不敢跟从。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主将骄矜增加了我的忧虑,荣华富贵已不值得一说。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跃马横刀二十年,担心的是辜负了明主的恩情。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眼看幽州叛军长驱直入,洛阳即将沦陷。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于是半夜里抄小路逃回家,可是故乡已经变成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我幸亏没有背上叛逆的罪名,如今孤身一人,没有儿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59-64页 .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jì)门,军动不可留。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千金买马鞍(ān),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道周:即道边。

(bān)白居上列,酒酣(hān)进庶(shù)羞。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jiā)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huò)(piāo)(yáo)
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xūn)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gèn)长云。
亘:是绵亘不断。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貔(pí)虎士,奋身勇所闻。
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誓开玄冥(míng)北,持以奉吾君!
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献凯日继踵,两蕃(fān)静无虞。
两蕃:是奚与契丹;静无虞,本无寇警。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shēng)(yú)
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曰豪侠地。

云帆转辽海,粳(jīng)稻来东吴。
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来东吴,来自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yú)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主将:即安禄山。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上都:指京师,即朝廷。凌,凌犯,目无朝廷。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qú)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跃马二十年,恐辜(gū)明主恩。
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长驱,言其易。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59-64页 .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后出塞五首》组诗叙写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后出塞五首》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应募者形象。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兴语,往从骄帅者,赏易邀,功易就也。”(浦起龙)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谓“重高勋”的“今人”、“奋身勇所闻”的“貔虎士”中的一员。“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属于这类人物的夸耀口吻。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古人重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说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还不够,应该说这是作者直接激扬文字,站出来表态。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杜甫诗中原是并不罕见的。

  据《通典》称:“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竟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罗之战,云南渡沪之役,没入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邪!”当时的边境战争,唐玄宗好战固然是一个原因;兵制的改变,也同样是个重要原因。府兵原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将帅不能拥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没有武夫割据事件。而募兵之行,诚如李泌所说,应募兵士多是不事生产的亡命之徒,他们贪功重赏,形成军中好战心理。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响,正是“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对侵侮邻国的兴趣随战争的进行愈来愈浓厚,野心的将帅也就得到长成羽翼的机会。

  《后出塞五首》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他为立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组诗在欢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59-261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友人南归

: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城归。
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yún)国稻苗秀,楚人菰(gū)米肥。
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秀:庄稼开花。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lái)衣。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90页2、 宋绪连 赵乃增 董维康主编.《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22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勤政楼西老柳

: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33-534

半朽(xiǔ)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立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33-534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所种,至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龄上下,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东晋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曾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树伤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而树在诗人眼中,也是物情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这是诗人的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