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际

: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郑谷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26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闺思二首

: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听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碧窗斜月蔼(ǎi)深晖(huī),愁听寒螀(jiāng)泪湿衣。
蔼:古同“霭”,云气。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储邕之武昌

: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黄鹤(hè)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情蛇山之黄鹤楼。“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情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张乐:奏乐。

(nuò)为楚人重,诗传谢朓(tiǎo)清。
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下征虏亭

: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2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00-801 .

船下广陵(líng)去,月明征虏(lǔ)亭。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山花如绣颊(jiá),江火似流萤(yíng)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2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00-801 .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郢门秋怀

: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月亮也变换三次姿势——上弦下弦,如同小船来回荡。现在北风正紧,树木落叶萧萧,出门在外不容易,想回家了。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山外的太阳是那么遥远,江上的天空是如此空旷,没有依靠的感觉真不是好滋味。洞庭湖水使人着迷,秋归的大雁也乘着云雾来到潇湘洞庭。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人生百年,变化万千,绵绵不断。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也没有感受到舜帝灵魂的昭示。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一回就需要经历三千年!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仙人在那里?找你找得太辛苦,扪胸倚剑,仰天长叹,顾影自怜。我仍然要游走遍大地,游遍江河湖海,做个自由的隐士,濯足沧浪。

(yǐng)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shuò)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yǎo)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zī)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zhuó)足沧浪泉。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弦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诗题的意思是在郢门这个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发胸中感想。此诗共二十句,除了尾联两句,其余都是对仗,所以这是一首入律的诗歌。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慨叹,情感基调比较悲凉。

  有人认为,也许是在李白年轻时候,拜见荆州刺史韩朝宗以后,因为不得举荐而灰心,而产生出弦隐的思想,从而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刚刚出川到达荆州时候就产生了思乡的情绪,“巴月三成弦”,总之,长期在外干揭游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没有坚强的意志与雄厚的财力是难以支持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崖州城作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99-600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44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独:独自。帝京:都城长安。犹:尚且,还。程:路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zā)千遭绕郡(jùn)城。
似欲:好像想。住:止住,停住。百匝千遭:形容山重叠绵密。匝:环绕一周叫一匝。遭:四周。郡城,指崖州治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99-600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44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炎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