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塔:墓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韬(tāo)光:杭州灵隐寺僧人。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东涧(jiàn)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上界:天上。下界:人间。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天香:指拜佛的香烟。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2、 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衡山在夜色的天空下愈发苍翠,从山上俯视着南方升起的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剧烈旋转的风吹散了南岳五峰上的雪,轻絮的花儿飘落到了洞庭湖。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在这样的清爽气氛下,山岳更显得秀气俊美,陈郎将一家都披上铠甲。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他门下的食客就像浮云那样多,世上的人都把他比作昔时的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江上为你送行时连一丝波浪都没有,在分别的时候似乎连惆怅都分开了。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桂林城窄四周的山好像要压下来,荔江江面开阔好像浮在地面一般。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东南荔江通向极远之地,西北耸立着高高的雪观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青枫两岸的树木,有神灵在此护佑;而在深邃的白石潭底,还游弋着巨龙。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龙船上箫鼓的声音从不停歇,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祈求呢?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江:指桂江、荔江。
东南通绝域(yù),西北有高楼。
绝域:极远之地。高楼:指雪观楼,见《桂海虞衡志》。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白石湫:在桂林城北七十里,俗名白石潭。
殊乡竟何祷(dǎo),箫鼓不曾休。
殊乡:异乡;他乡。祷:请求,盼望。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城窄被山包围,很压抑,端午节涨水,漓江宽阔,江中的洲子局部被水淹没就产生诗中的“江宽地共浮”现象,作者写的是景,对桂林的印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心镜。当时诗人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的牵累,被排斥出朝,随好友桂管观察使郑亚来到桂州,任掌书记闲职,心头自有一番滋味。北宋诗人黄庭坚流放宜州,路过桂林,也为秀丽的桂林山水所吸引、所陶醉,忘却了自己的不幸,写出了《到桂州》:“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干峰何!”诗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为著名画家。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这两句中“箫鼓”就是扒龙船中的唢呐及龙船鼓。他刚到桂林,对桂林龙船习俗不了解,旧时扒龙船,有在庙里日夜唱龙船歌,唢呐、鼓、锣伴奏的习俗。“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箫鼓的声音从不停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祈求呢?真实描述了作者的思索。李商隐的诗句告诉大家,他当时就住在龙船庙附近,近漓江,周边有山,西北有高楼。
桂林至阳朔的百里漓江,碧水萦回,奇峰夹岸,不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绝,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四观。这些在文人诗作中也都有表现。如唐代许浑《送杜秀才》诗曰:“桂州南去谁与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朝霞辉映,绿草千里,斜阳光照,船帆半挂……整首诗如一幅艳丽的水彩画。明代俞安期《漓江舟行》,写出了躺卧小舟漂流漓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枕下流水潺潺,枕旁峰峦渐去,令人神往,令人眷念。清代张联桂《望桂林阳朔沿江诸山放歌》,则描绘了漓江雨后的动人景象,诗中曰:“须臾雨过云亦散,依旧万朵青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