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我特别看重这晚秋九月九美好早晨的风物清嘉,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雨后溪水的形态多么澄净空明,初晴的淡淡日光不能映成彩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0-71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8-6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9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jiā)。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置酒:安排酒宴。物华:自然景物。复帐:双重的帷帐。驻:驻留。鸣笳:泛指奏乐。笳,胡笳,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和,后以竹为之。
遨(áo)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邀欢:寻求欢乐。落风前帽:用孟嘉事。《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宴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地,嘉不觉之,……温命孙盛作文嘲嘉。”促饮:催人饮酒。酒上花:指菊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溪态:犹溪流。日痕:日光。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zhū)萸(yú)望辟邪。
白头太守:作者自指。“满插”句:古俗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佩带茱萸,以祛邪避灾。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辟,同“避”。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0-71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8-6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9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宋诗精华录》)评价得很好。
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同样写秋晨,则“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秋望》),有送目伤秋之愁;“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鲁渊《重九》),则有去国怀乡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语,气局一新。这也是诗人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诗人少年得志,一生显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甚为宋人所激赏。宋祁又反杜诗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洒脱。显示心境不同,诗境亦不同。“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其意境与韩琦“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着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约略有相似处。宋祁修唐书十余年,晚年“弥为进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他“博学能文章,天资蕴藉,好游宴,以矜持自喜,晚年知成都府,带《唐书》于本任刊修……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矣,望之如神仙焉。”(《东轩笔录》)此诗的境界与他积极处世的态度有关。
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应首联。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续齐谐记》:“费长房令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英,登高以避祸。”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杜牧有“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之句,乃故作旷达语,强颜欢笑;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亦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而宋祁此句与之异趣,原因在于身世际遇不同。
此诗俊逸流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诗人适逢其会,发为词章,写成了这首充满兴致的作品。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山气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8332、 郭预衡.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15343、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fán)。
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径:小路。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qì)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憩:休息。鸡:一作“鸠”。荒寻:犹言寻幽。昏:黄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中有“鸡犬相闻”之语。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8332、 郭预衡.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15343、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这首诗描写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时分,脚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节候的温暖,路上绿草如茵,满山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而“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可见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又以“一”与“数”相对,运用了数字的概念,遂令画面更加清晰可辨。
颈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炼句的技巧。《复斋漫录》卷上说,‘静憩鸡鸣午”是吸取唐人诗句“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的意思而来,其实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绘午时鸡鸣的情景却是对的。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这两句造语极为洗炼,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将丰富的内容,熔铸在这极简净的十个字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卢纶《山中绝句》云:‘阳坡软草厚如织,因与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尽此两句。如云‘眠分黄犊草’,岂不妙乎!”胡仔在此赞叹王安石的,正是他这种能“以少许胜多许”的语言表现能力,“荒寻犬吠昏”也是一例
这首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图。《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正与“草如积”、“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与此诗中间二联的意境一致。从这里可似看出诗人的匠心,虽然诗名《即事》,但决不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韩愈称赞贾岛的诗说:“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苏东坡提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是指的这种特点。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际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诗的甘苦。这首《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与此诗所表现的感情正可相发明。
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张弛有道,平缓有度,进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细处看却是淡静有味,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景物。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7-2382、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适:往。
不辞驿(yì)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lín)。
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单(chán)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