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洛阳愁绝

: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zì)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洛阳:最早为东周都城,此后后汉、西晋、北魏、隋等朝均建都于此。唐时为东都。恣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上马争劝离觞(shāng),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离觞:饯别之酒。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

  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换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别具一种阳刚之美。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悲歌
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注释
1.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2.洛阳:最早为东周都城,此后后汉、西晋、北魏、隋等朝均建都于此。唐时为东都。
3.恣(zì)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4.离觞(shāng):饯别之酒。
5.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6.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温庭筠存《清平乐》小令两阕,此乃惜别之作。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凄切,而此词却别具一种阳刚之美,因此有人猜测可能“作于被贬之时”(见《唐五代四大名家词》)。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

  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换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别具一种阳刚之美。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草

: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不管是天北还是天南,小草总是长满路边,它连绵不断地向远处生长,处处都能够扎根繁衍。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茂盛的春草总是催人早日归家,春风吹绿小草又是一年。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托:依赖。

(qī)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春草生兮萋萋”,“山中兮不可久留”。春草催人归家,所以称之为“无情物”。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生长。可茂盛的春草总要催人回家,春风吹绿小草又过了一年了!诗人借着春草又绿,抒发自己久在客外地强烈的思归情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木兰庙

: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fú)云堆上祝明妃。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滕王阁诗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93、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1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20-21

(téng)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luán)罢歌舞。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画栋朝飞南浦(pǔ)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槛:栏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93、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1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20-21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雕着精美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读过苏轼《赤壁赋》的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消极心绪的流露。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情感就是饱满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02、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楼望水

: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下句用了“抛却”,这则点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这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愁,点明诗人的遭遇,是不堪看呀。后二句,应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看到这里,我们就全明了,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元夫人

: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
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
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
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
上元是谁的夫人?偏偏最得王母娘娘的宠爱。

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
头发梳成山样高,余发下垂到臀腰。

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身着大红袍,上面还罩着锦绣小青袄。

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
手携美女弄玉,弄玉与凤(箫史)悠闲地吹着玉箫。

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
眉目频频传情,忽然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