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捲帘

:

清晓意未惬,捲帘时一吟。槛虚花气密,地暖竹声深。

秀色还朝暮,浮云自古今。石泉惊已跃,会可洗幽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玭

欧阳玭,衮之子。咸通十年,擢进士第,官书记。 6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金陵驿路楚云西。
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行客:过客;旅客。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王昌龄隐居

: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测:一作“极”。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zī)苔纹。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luán)(hè)群。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宿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9-7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陆澧

: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9

松叶堪(kān)为酒,春来酿(niàng)几多。
堪:即可以,能够。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过:意即拜访、探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9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因友人陆澧邀诗人到山中居处饮酒小叙,诗人遂赋此诗作答,表示欣然愿往。全诗以酒为引子,写得颇具特色。

  前两句:“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松叶”清香,可以作为酿酒的作料,引出下文之“山路”。“春来”二字,点明时间。次句采用问句的形式,似问非问,略显诙谐,直接道来,足见诗人与友人的浓浓真情。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三曾云:“明珠可贵须为佩,白璧堪裁且作环。”酒最能代表人间的真情,饮酒时最容易沟通与别人的感情,作者开篇即选取这种极为平常却又极富深情的事物,随意而问,显得浓情依依,轻快自然。

  后两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山路”二字,照应前面“松叶”。为了喝朋友的松叶酒,更为了与朋友饮酒倾谈,诗人表示即使山路遥远崎岖,也要拜访友人,朋友情深,于此可见一斑。而结句语意更进一层。由春来可知,此时已是春天,山中已然冰融雪化,这里诗人作了一个假设:即使积雪满地,也要前往拜访。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又似告诉友人,应该如此。结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涵丰富。

  这首绝句体小诗,短小而质朴,亲切而自然。诗中用语极为平实,几乎就是口头语,然而从容写来,淡而有味,语浅情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子,这种风格又被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发扬光大,形成山水田园一派,张九龄不愧为开启盛唐诗风的诗坛领袖。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招提寺

: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招提精舍地势好,石壁陡峭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山影深深水中映.鸟声遥遥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明灯一盏传岁月,深院无人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日暮山中万物静,磐声清越送客回。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1页

招提精舍好,石壁(bì)向江开。
招提:梵语“四方”之译音,本应译为“招斗提奢”,误省作“招提”。“招提”一般作为寺名。精舍: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法之所为精舍。此处为后一意。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qìng),泠泠送客回。
双林:即娑罗双树之林,原为释迦涅檠之处,后借指极乐净土。泠泠:形容磐声之清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1页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奔逝的大江边,耸峙着一座山峰,峰顶上陡起一道石壁,这就是招提精舍。由于其地势峻峭,作者一见便为之叫好。这是非常人所选择的构造屋宇的地址,也是常人不轻易涉足的领域。接着,作者既写山寺的独特环境,又语带禅机地写僧人进入的禅境。山影既可在水中消尽,则一切幻象与妄念亦可消逝在水中;天上既可传来乌声,这绝顶之上则或许亦可闻见天国妙音。一盏孤灯伴僧人渡过漫漫岁月,而菩提般若之智也如灯火代代相传。深院莓苔自然是外人久所不至而生成。目色已暮,这方外之地更觉清静,磬声泠泠,替寺僧送走来访之客。这一片清静、超脱,只属于那些深入禅道的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云际寺

: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自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