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在秋风秋雨中,桐叶、槿花纷纷凋零飘落,一片寂寥冷清景象。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故人远别,令我心中无乐。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不要说我没有送你到门外,我心已跟随你远去。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想通。情趣相投即可。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你一去,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顿觉它是空荡荡的。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00》:线装书局,2002年:第605页零落桐叶雨,萧条槿(jǐn)花风。
零落:指脱落。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幽闲:闲适自得。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cóng)。
故人:旧交,老朋友。中怀:心中。悰:欢乐,乐趣。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勿云:不要说。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坐觉:遂觉,顿觉。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00》:线装书局,2002年:第605页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清晨刚刚起床来到堂舍,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雪渐渐弥漫了庭阶。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雪花狂舞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5-262、 赵仁珪 朱玉麒 杜媛萍 李建英编著.唐五代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2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lóng)看佳瑞,皓(hào)色远迷庭砌(qì)。
清平乐:唐教坊曲名。画堂:华丽的堂舍。帘栊:窗帘或门帘。栊:窗棂。佳瑞:瑞雪。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象引发的炉烟。素草寒生玉佩: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玉佩:玉石制的佩饰。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5-262、 赵仁珪 朱玉麒 杜媛萍 李建英编著.唐五代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2这是一首豪迈、瑰丽、新奇的咏雪词,富有生活情趣。
上阕写观看雪景,第一、二句简洁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接下来两句便写诗人观看雪景喜悦、激动的心情。时间、地点、情由,一路写来,由“晨起”而“来报”,因“来报”而“卷帘”看“佳瑞”,曲折有致,可以看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著名《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道是海棠依旧。”在此词中的影子。“高卷”见兴致之高,“远迷”是远近迷漫、迷蒙,到处上下,一片苍茫迷离的皓色,显喜悦、痴迷之情。
下阕前两句从空中,地下写所见迷人雪景,气势豪迈,瑰丽生姿。“盛气光引炉烟”是写空中雪花纷扬的气势象引发的炉烟蒸腾,“素草寒生玉瑕”,是写地上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光,象挂满玉碾,真是美丽极了,而且地上、空中,上下辉映,雄迈不失瑰美,俊丽而有豪气。然而更能表现诗仙特色的尚不仅此,而是奇思逸想,为一般人想不出、也道不出来的东西。象“危楼高百尺,伸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样,“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大胆新奇,新颖独特,惊人骇俗而又极舍情理,这正是体现李白风格的浪漫主义。天仙一旦豪饮了银河的美酒酩酊大醉后,竟然也顾不得自身的天生丽质,使出如此粗鲁的手段来把白云乱揉得碎末纷飞,化作漫天大雪,遍地银涛。正是这个“狂”字抖擞出宇宙的荚气,开放出仙苑的奇葩,令人神往,这正是诗人以狂墨赋醉诗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首词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且用语可见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毫不羁绊的想象之中雄奇硕健的体格也可以窥得。从所譬喻之喻体来看,都极具或高雅,或冰洁,或传奇雄放之特点,可以推测词人当时心境定当极其开阔,疏放。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5-262、 赵仁珪 朱玉麒 杜媛萍 李建英编著.唐五代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23、 周裕锴编.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1:5404、 薛梦得主编.人情百态鉴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104-105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伏波: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这里是指马援。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只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参考资料:
1、 王值西 赵永芳.唐诗三百首(儿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过:经过。斜:倾斜。
参考资料:
1、 王值西 赵永芳.唐诗三百首(儿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52、 时 维.唐诗300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873、 赵永芳 马雪飞.唐诗诵读.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