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诸寺联句。宣阳坊静域寺。三阶院联句

:
密密助堂堂,隋人歌檿桑。双弧摧孔雀,一矢陨贪狼。 ——段成式
百步望云立,九规看月张。获蛟徒破浪,中乙漫如墙。 ——张希复
还似贯金鼓,更疑穿石梁。因添挽河力,为灭射天狂。 ——段成式
绝艺却南牧,英声来鬼方。丽龟何足敌,殪豕未为长。 ——郑符
龙臂胜猿臂,星芒超箭芒。虚夸绝高鸟,垂拱议明堂。 ——段成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段成式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邹平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工诗,有文名。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段成式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其忧,诗中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消极情绪。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兵车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到河西去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25-28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4-156页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2-53页 .

车辚(lín)辚,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辚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萧萧:马嘶叫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yé)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干:冲。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xíng)频。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但云:只说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还:还(huán)。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庭:边疆。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jīng)(qǐ)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chú)犁,禾生陇(lǒng)亩无东西。
陇亩:田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况复:更何况。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役夫:行役的人。敢:敢:怎么敢。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且如:就如。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县官:官府。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比邻:近邻。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jiū)啾!
烦冤:愁烦冤屈。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25-28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4-156页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2-53页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参考资料:

1、 郑庆笃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30-533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浦歌十七首

: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68-270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189-213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88-294 .

秋浦(pǔ)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bìn)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山公:指山简。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diāo)(qiú)
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舟:一作“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xián),结罝(jū)映深竹。
白鹇:大型鸟类,也叫“白雉”。罝:捕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鸟兽的网。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波:一作“陂”。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68-270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189-213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88-294 .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秋——萧条——愁,顺理成章,并且十分和谐,读之顿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写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凝聚着深沉的忧愤。“望长安”正是诗眼所在。后面四句是对江水说的话。“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扬州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诗人要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泪虽一掬,却极有分量。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前四句写别愁,比较婉曲;“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后四句进一步言归思,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从诗意看,诗人对山鸡所倾注的同情似乎还更多一些。

  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纯用白描手法,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68-270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189-21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女子睡在水晶帘里玲珑的玻璃枕上,相思怀念着心上人啊!屋室里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江上青青拂动的柳枝似团团轻烟,大雁悲啼着从只留残月的夜空下飞过。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穿着浅淡藕合色的丝绸罗衣,纤手握剪刀,参参差差地剪出人胜佩戴在头上;红花簪在乌发上,疑否烧却翠云鬟;两缕青丝半遮半掩地搭落在红润脸庞两边。钗头闪荡悠悠,玉钗凤鸣敲砌竹,翠鸟欲飞阵阵风。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0 .

水精帘里颇(pō)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瓈、玻璃。

(ǒu)丝秋色浅,人胜参(cēn)(cī)剪。双鬓(bìn)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0 .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象,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上阕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当是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问。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1-4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莲曲

: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jī)山罢雾郁嵯(cuó)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稽山:会稽山的省称。嵯峨:山高峻貌。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jì)荷。
芳菲:芳香的花草。中流:水流的中央。芰荷:菱叶与荷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璃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我在流放去夜郎的道路上,基本没有写什么诗歌,琉璃砚中的墨水很长时间都是干枯的。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现如今在巫山阳获大赦归还,我的生花之笔又恢复了青春,宛如蛟龙一样生气勃勃。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圣主一定还想听听《子虚赋》,司马相如却想与圣上论论文章的要诣。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我愿扫荡鹦鹉洲,与你大醉一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啸声激起白云,飘飞在云梦七大湖泊,歌吟声震撼三湘的渌水。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别可惜船只,拿它沽来美酒,咱们一船一船地喝,为买春芳,咱们千金一掷不为多。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yàn)水长枯槁(gǎo)
去岁:即乾元元年(758)。

今年敕(chì)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巫山:在今四川巫山东。李白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朝廷发布的赦免令而得释。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鹦鹉洲:原在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沦于长江。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是以得名。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lù)水动三湘。
七泽:今湖北境内。三湘: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