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易亭

:
洞天占胜作新亭,曲槛危檐揖翠屏。
四顾风烟入怀裹,一湾溪水抱沙汀。
羽人不见论平昔,双鹤犹存有典型。
幸得官闲成吏隐,何妨续脱旧羲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司马伋

司马伋,字季思,夏县(今属山西)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以司马光族曾孙为右承务郎,嗣光后。十五年,为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绍兴末通判处州(《老学庵笔记》卷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为建康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六年,以试工部尚书使金。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为吏部侍郎(《玉堂类稿》卷七)。五年,以中奉大夫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嘉定镇江志》卷一五)。六年,升宝文阁待制,改知平江,寻奉祠(《吴郡志》志一二)。九年,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卒,项安世有诗挽之。今录诗三首。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示长安君

: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chuàng)情。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怆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宋词·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5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宋词·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5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下卷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08-10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宝月山作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花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清波门外和风吹拂,掀动着人的衣带,杨花纷飞殷勤相送。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边花树上群莺乱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寺院清幽,帘帐低垂,刚乘着夜色把家回。钟声已经响过,篆香刚刚点起,月光正照在院门前。

参考资料:

1、 款款编著 .词三百 :学苑出版社 ,1995 :143 .2、 周笃文选注 .宋百家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70-71 .3、 杨鼎夫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年级 下册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4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清波门:在杭州西南,靠近西湖,为游赏佳处。拥轻衣:指穿着薄薄的春装。杨花:即柳絮。

闲院宇,小帘帏(wéi)。晚初归。钟声已过,篆(zhuàn)香才点,月到门时。
帘帏:即帘帐。钟声:撞钟击鼓,为佛门早晚必行的功课。篆香:状似篆文字形的盘香。

参考资料:

1、 款款编著 .词三百 :学苑出版社 ,1995 :143 .2、 周笃文选注 .宋百家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70-71 .3、 杨鼎夫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年级 下册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4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

  上片首句“清波门外拥轻衣”,写作者受风的衣裾,膨松松地拥簇着自己往前走,衣服也象减去了许多分量似的。一个“拥”字下得极工炼,与“轻衣”的搭配又极熨贴。一种清风动袂、衣带飘然的风致,就这样被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写罢湖上的和风,接着写柳絮。古代杨柳飞絮是暮春的使者。随风飘荡的杨花陪伴着自己走上寺门的归路。“相送飞”三字将一种殷勤护持的情意传达出来了。“西湖”句由景物描写折到时令,笔意一转,带出下文。“水树乱莺啼”五字重涂浓沫,俨然一幅江南春色图画。丘迟《与陈伯之书》所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佳丽景色,并于此五字中见之。特别是这个“乱”字下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见,一个缁衣白足的诗僧,徜徉湖边山脚的花径上,周围是缤纷的花雨,耳边是纷乱的莺声,组成一幅惬意的游春图景。词的上片,作者将春色之丽写得荡人心魂,美不胜收。

  换头一起三句,点出寺宇阒寂、僧寮清幽的场景,而用一“归”字与前片关合,以实现这一场景的转换。曰“闲”,曰“小”,曰“初”,皆涉笔轻灵,雅称其题,仿佛把人带进一个红尘不到的世界。

  结拍三句,进一步烘托寺中的环境,补足前意。作者抓住这钟声、篆香和月色,三个有时间特征的景物来加以刻画。结语悠然,有竟体空灵之妙。撞钟击鼓,为佛门旦暮必行的功课。卢纶“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出关言别》),杜牧“夜深月色当禅处,斋后钟声到讲时”(《赠惟真上人》),都是描写晚钟的名句。仲殊即景写来,亦实亦虚,尤有远韵。接着又拈出“篆香才点”与之作偶,更觉笔有余妍。用“篆”定形容回旋上升的烟缕,真是工致入微了。以晚钟之远韵匹篆香之烟痕,是声与色、与大小之对比,又都取景眼前,真如天设地造一般。“月到门时”,本是归时实景,用钟声、篆香之后,便觉充满禅机和妙不可言。

  此词为人作者人格、性情的真实流露;词中的物象,是这位诗僧的心灵折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撰 .宋词鉴赏辞典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655-656 .2、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 :长征出版社 ,1999 :544-54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卜算子·答施

: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离别后的相思似沧海般幽深、无际,美好的往事就像天边一样遥不可及。想把握住这将别的时刻,可流下千千万万行的眼泪,也留不住远行的恋人,让人愁肠寸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想要相见却又无法相见,想要割舍这段爱情却终究舍弃不了。你我如果是前生没有缘分,那么就等待来生,再结为夫妻。

参考资料:

1、 徐振邦.古代女子爱情诗选: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第179页2、 陈旭.中华好诗词 爱情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1:第128页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答施:指答复姓施的情人。旧事:往事。如:如同。泪滴:流眼泪。

要见无因见,拚(pàn)(liǎo)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chóng)结、来生愿。
因:作“由”的意思。拚:割舍。了:结束,断绝。若是:如果是。重:重新。

参考资料:

1、 徐振邦.古代女子爱情诗选: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第179页2、 陈旭.中华好诗词 爱情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1:第128页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这是一首赠词。该词表达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与恋人之间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该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

  上片中,“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临别之前,却从别后的情况说起,起句便奇。“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上一句势若江河,一泻而下,下一句一断一续,正如哽咽。诀别的时刻最终还是来临了。女诗人既道尽别后的痛苦,又诉尽临别的伤心,似乎已无可再言。

  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表现出诗人内心那种要重见,却无法重见,要死心,却又死不了心的纠结心理。而“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表现的是诗人在绝望之中,发一愿,又生出一线希望。而此一线希望,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令人难以分辨。唯此一大愿,意长留天地。

  全词篇幅虽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果断的女性形象,活脱脱的跃然于纸上。以泪滴千千万万行之人,以绝不可能断了之情,直道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为之一拼,转念便直说出终是难舍,如此种种念头,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别人则未必能够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却能直言不讳,这正是由于作者的性格豪爽果决。至于思旧事如天远,要重见而无因见,待重结、来生愿,若不是感情真挚的人,那是说不出的。

  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顿,遂使这个词调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顿宕波峭之致。全词犹如长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头,但其意蕴仍觉有馀。以一位风尘女子,而能够得到此段奇情异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奥秘正在于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这是词中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民族传统,皆抱有一种忠实的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关头,生死难关之时,也能体现出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唯其此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而至于民族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两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则具共通之义。乐婉此词虽为言情小令,但其比喻的宗旨则并非一首言情小令所能代替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12-8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尘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歌檀(tán)敛袂(mèi)。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bèi)明珠一线穿。
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卷起衣服袖子。百琲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xūn)
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迷魂:被歌声陶醉。醺: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