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童

: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1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彼狡(jiǎo)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狡童: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彼:那。维:为,因为。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食:一起吃饭。息:安稳入睡。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1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复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郑风·狡童》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女子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因此这位女子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郑风·狡童》中的女子面临失恋的情况,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郑风·狡童》则不然,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可是,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却久遭曲解。“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郑风·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注释
狡童: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
彼:那。
维:为,因为。
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食:一起吃饭。
息:安稳入睡。

参考资料:

1、 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1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复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郑风·狡童》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女子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了。因此这位女子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郑风·狡童》中的女子面临失恋的情况,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郑风·狡童》则不然,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可是,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却久遭曲解。“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郑风·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狡童》这首诗,汉代经生以之为刺诗。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后人多从其说。而现代学者一般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恋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17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驺虞

: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彼茁(zhuó)者葭(jiā),壹发五豝(bā),于(xū)(jiē)乎驺(zōu)(yú)
茁:草木茂盛貌。葭:初生的芦苇。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发:发矢。一说“驱赶”。五:虚数,表示数目多。豝: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驺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彼茁者蓬(péng),壹发五豵(zōng),于嗟乎驺虞!
蓬: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豵: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有人说,“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着慈悲心怀;还有人说,诗中的“驺虞”所指并非义兽,而是管鸟兽的官职,指代专门管鸟兽的官吏。《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用“茁”还有一个好处,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这里,芦苇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来点缀鲜花的绿叶。此句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壹发”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说“壹”不是确数,“壹发”只是泛指射箭的动作;有人说“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发”是指射出十二支箭;还有人说这其实指的是一次驱车狩猎的行为。“豝”可能是公猪也可能是母猪,“豵”是指小猪。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揠苗助长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参考资料:

1、 《精彩谜语》(中州古籍出版社)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闵:同“悯”,担心,忧虑。长:生长,成长。揠:拔。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参考资料:

1、 《精彩谜语》(中州古籍出版社)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歌·云中君

: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用兰汤沐浴带上一身芳香让衣服鲜艳多彩像花朵一样。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灵子盘旋起舞神灵仍然附身,他身上不断地放出闪闪神光。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我将在寿宫逗留安乐宴享,与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光芒。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突然间像旋风一样升向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8页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兰汤:兰草沁入其中而带有香味的热水。此下四句为祭巫所唱。华采:使之华丽。若英:像花朵一样。

灵连蜷(quán)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灵:灵子,祭祀中有神灵附身的巫觋。连蜷:回环婉曲的样子,此处指舞蹈时身体婀娜摆动的姿态。既留:已经留下来。烂:分散的光。昭昭:小光(闻一多《九歌解诂》)。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央:尽。

(jiǎn)将憺(dàn)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蹇:发语词。憺:安。寿宫:供神之处。此下四句扮云中君的巫所唱。

龙驾兮帝服,聊翱(áo)游兮周章。
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聊:姑且。周章:周游。

灵皇皇兮既降,猋(biāo)远举兮云中。
灵:此处指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猋:形容词,疾速。举:高飞。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览:看。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全中国。此下二句云中君所唱。横:横布或横行。焉:怎么。穷:完,尽。焉穷:无穷无尽。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君: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8页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

  《云中君》祭歌共十四句,在《九歌》中除去《礼魂》一首外,它算是最短的了。这十句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项:一是从云中君本身构画出云的神秘气氛;二是从云中君的审美咏叹中透露出对神的礼赞;三是从云的晕彩卷舒的阴柔美,翻入云的磅礴飞扬的阳刚美。这中间十句一共只用了五十九个字,就做得这么巧密贴切,天衣无缝。如果配合舞蹈,表演起来,将是令人俯仰周旋不能自已的。

  这中间十句的前六句,写的是停云状态,因为只有停云才能返照出日月的晕彩,这正是云中君的神性所在。其中“烂昭昭兮未央”一句以后,隔了一句,又配上“与日月兮齐光”一句遥相呼应。这“烂昭昭”和“与日月”是写其光彩,这“未央”与“齐光”,则着重写其永恒,让人自去联想这是在寿宫里对神的永恒的礼赞。但又暗示着人们内心里对长寿的祝祈,两者掩映得非常巧妙。

  然后再接上“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两句,使云中君这位“灵”的神彩在云光晕影的礼赞中,呈现出来,又以其俯仰周旋雍容华贵的气象,跟流云的神态配合得完全一致。这中间十句中的前六句,把舒卷的云、彩晕的云、旋动的云都写到点子上了,然后接下去四句重写云中君带着煌煌的光焰归去。它虽藉云的飞扬而飚举,但它之横览大地.却仍然像云那么纷披迷漫于天空,从而显示出云中君的俊爽雄伟,广大高超。这前六句以云写云中君,后四句又以云中君写云,都组织得工细熨贴。这是符合民间巫祠既要将神形象化,又要将神灵异化的要求的。如果说这前六句写停云,用的是细致刻划的手法;这后四句写飞云却用的是晕染逸彩的笔调,令人读之觉得有一股磅礴飞扬的气势,挟人腾空飞去,另有一番美的感受。

  至于这首祭歌前后各两句分写女巫,这女巫本是云中君的陪体,在祭歌里也只能作为衬笔了。开篇两句写女巫之华丽芬芳,正所以引出云中君的光彩灿烂。收篇两句写女巫之柔情缱绻,亦只为衬托出云中君的飘逸俊伟,在飞扬的气势后面,缀上一点缠绵的情韵.就足以留下一丝悠然不尽的回味。文中这“夫君”一唤,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她是神妻,她能够传达神谕,这都无关诗歌情韵,自然歌辞里是无须说,也不用说的了。

参考资料:

1、 钱树棠著,钱树棠文集 九歌析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0,第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杞人忧天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参考资料:

1、 王强模 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1-232、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45-46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晓:开导。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果:如果。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四虚:四方。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行止:行动和停止。奈何:为什么。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强模 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1-232、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45-46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信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参考资料:

1、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45-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衣

: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参考资料:

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2、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5-863、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里:衣服的衬里。曷:何,怎么。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裳: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亡:用作“忘”,忘记。

绿兮丝兮,女(rǔ)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
女:同“汝”,你。治:纺织。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俾:使。訧:古同“尤”,过失,罪过。

(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絺:细葛布。绤:粗葛布。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一说通“似”,像。获:得。

参考资料:

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2、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5-863、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

  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

  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