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黄花酒:菊花酒。会:契合,相一致。昔闻:以前听说的。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bàng)中军。
霜威:威严如霜。亚相:此处指封常清。杀气:秋日肃杀之气。傍:依附。中军:此处以中军指代主帅。
横笛惊征雁(yàn),娇歌落塞云。
征雁:南飞的大雁。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荷:承受恩惠。吾君:对封常清的尊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41-42 .零落残魂倍黯(àn)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zhàng)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瘴: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jīng)门郢(yǐng)树烟。
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41-42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23-924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参考资料:
1、 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shǔ)色开。
高台:指望仙台。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líng)风雨自东来。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zǎi),陶然共醉菊花杯。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共醉:一作“一醉”。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 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27-129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3、 任犀然.唐诗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16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满屋里烟雾缭绕,点燃着沉香,饮宴歌舞,直至乌啼夜残天亮。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看看曲池里的荷花,在清波上摇荡,摸摸腰带上的嵌玉,像冰一样寒凉。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等著;钟刚编注.唐三家五绝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62、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袅(niǎo)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贵公子:泛指贵族公子。夜阑:夜尽。袅袅:烟缭绕摇动。沉水:即沉香。植物,常绿乔木,产于印度、泰国和越南。
曲沼(zhǎo)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曲沼:即曲房。内室,密室。芙蓉波:指美人春心荡漾。白玉:腰带上装饰的玉。冷:夜尽哓寒的情状。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等著;钟刚编注.唐三家五绝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62、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这是写贵公子彻夜饮宴作乐的诗。虽未直接描述“沉湎长夜狎饮”,但通过“袅袅沉水烟”、“腰围玉带玲”,是能让人想象出作乐场面之盛,时间之长来的。全诗仅仅二十个字,似乎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但李贺写诗的思路是变化莫测的,诗无定格,句亦无定式,这首诗仅仅是侧面烘托,轻轻一点,便戛然而止。
李贺此诗有意捕捉这“夜阑乐罢的最后一镜头”,通篇仅作含蓄的静态描写,而此前的纵酒豪饮等种种行乐情事,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中的那位贵公子醉眼朦胧,稍带倦态,然而神志尚且清晰,正满意地感触着周边事物的声音、色彩、香氲和质料,仿佛他所有的感官一时都充分地扩张开来。“袅袅沉水烟”一句写视觉和嗅觉,“乌啼夜阑景”写听觉和视觉,“曲沼芙蓉波”写视觉和听觉,“腰围白玉冷”乃写视觉和触觉。综观全诗,作品呈现出由多种微妙感觉纠葛构成的奇特意象。这四句诗涉及到了四种感觉。李贺诗歌内频繁出现的感觉语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芳、香、馨等表现嗅觉和湿、冷、寒等属于触觉的字眼。嗅觉、触觉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原始的感觉。通过对这些最为原始因而也是最为根本的感觉的尖锐化,李贺实现了对日常生活感觉的超越。
通过诗歌来实现对平凡生活的超越,触及了李贺创作的一处要害。以“唐诸王孙”的名分而论,李贺自视为“贵公子”原无可挑剔,问题是身为没落的贵族,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和丰厚的物质待遇。李贺的潜愿既不为现实所容,只能通过诗笔想象在幻境中得到宣泄。《夜饮朝眠曲》、《梁台古意》一类歌诗,肆力绘写五光十色的贵胄游宴生活,这里面弥漫着恣纵行乐的气息,既无道义的约束又无理性的调节,唯能感受到醉生梦死和欲望的尽情流淌。这首《贵公子夜阑曲》,更是无一处理语,任由人类本初就有的“原始感觉”在诗中游走,李贺的心思多少应了那句“ 我感故我在”。然而,虚幻的总归虚幻,理想与现实云泥之别只能倍增李贺的痛苦,让他在生活的无奈中越陷越深。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2、 陈允吉,吴海勇撰.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6-39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手患风痹,懒写书信,老眼昏花看不清棋谱。
窗里暗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野马”飞腾,几案笔管中蒲卢出出进进。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我不善于刻意为自己打算,但危急关头,为报效国家,曾抵制过残暴而不可一世的恶人。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世界上不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但还是会有人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程千帆选注. 古诗今选 下 征求意见稿[M]. 南京: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1979 ,500.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8-1329页3、 胡淼著.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1024-1035.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风:这里指风痹,风湿病。慵:懒。展:开。八行书:古代信纸一般都是八行,所以称信为八行书。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yún)管长蒲卢。
野马:这里指春天浮在沼泽上游动的气体。案:几案,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写字或倚着休息的家具。筠()管:竹管,指毛笔管。蒲卢:细腿蜂,每每找一个小洞产卵。笔管上头有洞,所以蒲卢产卵其中,然后卵便孵化出来。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lǚ)虎须。
安蛇足:常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试齐竽: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程千帆选注. 古诗今选 下 征求意见稿[M]. 南京: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1979 ,500.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8-1329页3、 胡淼著.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1024-1035.“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中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中“安蛇足”,即寓言“画蛇添足”,此处用以讽刺精心谋私。“捋虎须”,典出《庄子·盗跖》,孔子游说盗跖被驱逐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比喻诗人忠于唐王室,敢于与权倾朝野的篡逆之臣进行抗争。如《新唐书》本传载:一次,权高震主的强藩朱温同崔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握不动,曰:‘侍宴无辄立,二公将以我为知礼。’全忠(朱温)怒偓薄己,悻然出。”全联以表面上的谦逊之辞,叙述了诗人舍身为国的壮烈情怀。句中,前后两次用典,珠联璧合,情采熠然,丰厚的意蕴中,流动着刚直不阿的气势,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作为李唐王朝忠臣节士的形象。对此,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称之为“凛然有烈丈夫之气。”。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8-1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