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个明天呢?请您听取我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复:又。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跎(tuó)。
待:等待。蹉跎:光阴虚度。
世人若被明日累(lěi),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若:一作“苦”,有些版本为“世人苦被明日累。”累: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请君:请诸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劝告迷失的世人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明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明日歌》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思想内容有新意。它不是空泛的珍惜时光的教诲,而是针对人们的拖延症,围绕“明日”二字展开说理。二是语言形象生动。杂言歌谣形式,使用口语化、形象化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好记。其中“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两个写景句子,穿插在议论当中,使全诗活泼生动不少。
《明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说服力强。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chéng)长风。
钟山:即紫金山。“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yì)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我怀郁(yù)塞何由开,酒酣(hān)走上城南台;
郁塞:忧郁窒塞。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dù)?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què)何萧萧。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潺湲的济水流淌,尽阅古今,却是再找不到那曾来过的人了。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昔闻李供奉,长啸(xiào)独登楼。
李供奉:即李白。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白云海色曙(shǔ),明月天门秋。
曙:黎明色。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欲觅重来者,潺(chán)湲(yuán)济水流。
潺湲:水缓缓流动貌。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2、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5-617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你的牛犄角弯曲成环,我的牛尾巴纤细毛又疏。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在南垄东冈赶着牛儿找草吃。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疲劳还是饥饿只有我知道。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纳租子。
参考资料:
1、 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tū)速。
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弯环:弯曲成环状。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lǒng)东冈去相逐。
拈:用手指拿着。陇:田埂。冈:山脊、山岭。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迟:慢。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但恐:只怕。输租:交纳租子。
参考资料:
1、 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这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参考资料:
1、 洪珏.明人诗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01月第1版:31-33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弟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蹊(xī)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蹊:小路。间关:这里指诸贤相送走了很远的路。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bìn)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jī)攀(pān)。
桂枝句:秋殿,朝庭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弟喻为折桂。等着听登科及弟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订顽:订正愚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及门句: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从陈,跟随,引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的故事。
樽(zūn)酒无因同岁晚,缄(jiān)书有雁寄春前。
缄书:书信。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