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吴郎司法

: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有客乘舸(gě)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áng)西头。
舸: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本买藉疏豁(huò),借汝迁居停宴游。
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云石荧荧高叶曙(shǔ),风江飒飒乱帆秋。
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却为姻(yīn)(yà)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过逢,犹过从。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注释
司法:官吏名。清朱鹤龄《杜工部集辑注》:州府各有司法参军事。
舸(音gě),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
瀼(音ráng)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这句写杜甫派人骑马把吴郎安置在瀼西草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
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这句是说,我搬家离开,把瀼西草堂借给你,我也就停止在那里的宴饮游乐。
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语出《诗经·节南山》:“琐琐姻娅”。过逢,犹过从。这句是说,瀼西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
古时“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白石莲花既不雕镌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在清霜寒露降满苔藓的夜里,经常梦到他这位老朋友。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龙宫与雁塔一样的极高。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以舍利弗为代表的阿罗汉,不会最上乘义,停留在小乘极果,不以成佛为最究竟之目标,直到法华会上, 方才回小向大,发愿成佛。

参考资料:

1、 吴慧.李商隐诗要注新笺 下:方志出版社,2010.05:979-8002、 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333-33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pěng)佛前灯。
白石莲花:指用白石凿成的莲花状佛前灯台。共:冯浩注:共,即供。愚按: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空庭苔藓(xiǎn)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诸天:道源注:佛书有三界诸天,自欲界以上皆日诸天,佛经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

漫夸鹙(qiū)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鹙子:指舍利弗。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会:领会,理解。不会:不懂。上乘:佛家广大圆通之要道。

参考资料:

1、 吴慧.李商隐诗要注新笺 下:方志出版社,2010.05:979-8002、 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333-33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诗文中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调、缥渺虚无的色彩。他自己曾在《樊南乙集·序》中说:“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开居忽忽不乐,始克I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这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楚公”其人,历来无确考。现此诗中之意。可能是一位老衲。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诗一开头,便切题描写寺院中的石灯台。“白石莲花”即石灯台。《道源》一书注日:“番白石为莲花台,捧灯佛前。“共”是“供”的通假字。“六时”一词《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所说明:“六时合成一日一夜。”佛经中所谓“六时”等于如今的二十四小时。寺院中放置着白石凿成的莲花灯台,它整天整夜都在佛前捧着灯火,为佛家不可缺少之物。

  接下两句:“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因见院中秋色而忆念西山老僧。前一句写秋色:深秋时节,木叶尽脱,连那院中碧绿的苔藓也逃不掉寒秋的淫威,在重生的霜露之下,显出衰败之态。目睹眼前凄凉的秋景,诗人不由得想起南山那位体衰多病的老僧,此时他的情况怎样呢?于是诗人便引经据典,设想僧人所处的佛家圣地的情况:“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法华经》上说舍利佛文殊师“乘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水面),住在虚空之中”。此处之“天”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天不同。按佛经所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为四天,此处之“天”指佛家所处的清净光明的胜境。“雁塔”一词出自《大唐西域记》,此书中载:有佛比丘在路上行走,忽然发现群雁飞翔.于是开玩笑说:“今天众和尚饭不够吃。”一只大雁向后退着飞,投身自杀。佛家感动,便建一塔,把雁葬在下面。在诗人的想象中,佛境不仅广大无边,而且清静光明。诗人用这样的笔法,把南山老僧所处之境描绘得如此之好。同时,此联也是借大海和雁塔暗暗点出佛家教义之“博大精深”。

  最后两句:“漫夸骛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这是对“楚公”的赞语。此处“骛子”指舍利弗。舍利弗名字与母亲名相连。其母名为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特剐好看。“罗汉”本意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能飞行变化。随愿久住,而其所居之处,天地为之感动。言其道法之高深。这里是在说舍利弗为修行得道之圣。“不会”即不理解。“牛车”、“上乘”都是佛家语。按佛书《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如来佛曾为众僧说三乘,三乘即声闻乘,辟支佛乘和佛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都不如佛乘,因为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求牛车。”因此“牛车”为佛家大乘也即诗中所说的“上乘”,其根本意思是指佛家圆通广大的要道。

  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首先称赞舍利弗是“真罗汉”,即修行得道的长者,但他还没有理解佛家的“上乘”即那圆通广大的要道,言外之意便是“楚公”才真正懂得了佛家的“上乘”之法,即佛家要道。

  这首诗在思想性上无足可取,只是玄而又玄的禅家之语。不过在用典上还有些特色。不见牵强与堆砌之痕,比较自然。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辽海出版社,2001.09:8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饯别王十一南游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郊居岁暮

: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背倚着高山离群而居,蓦然发现已是一年将尽。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悠然的心境也随岁末而流逝。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默默无语也不知因为什么,空留下今天与昨天的无限叹息。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屏居:隐居。 山郭:山峦。岁暮:晚冬。郊:城郊,当时柳宗元住在愚溪,属城郊。离索:隐居。

野迥(jiǒng)(qiáo)唱来,庭空烧烬落。
迥:远。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心赏:有契于心,悠然自得。薄:迫近。

默默谅(liàng)何为,徒成今与昨。
谅:料想。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寄住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元和五年,搬迁至潇水西岸愚溪侧畔,并在此构筑家园,过着“甘终为永州民”的定居生活。当时,古城在潇水东岸,潇水以西的愚溪自然称为“郊”。在此“郊居”的五年时间,诗人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郊居岁暮》就是其中一首,写于元和十年冬。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诗的首联和颔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还用极富岭南色彩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岭南所特有的风情画。永州属古楚地,也被称为“南蛮之乡”。这里缺乏开发,民风淳朴。宗元所居之地,背倚山峦,面临溪水,乔榛遍野,“蝮虺”出没,与诗人任职京师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的颔联以“野”字极为精炼地概括出“郊居”之地的景物特色。山峦连绵、溪水淙淙是“野”,人烟稀少、南蛮风气是“野”,樵夫担柴、唱歌抒怀是“野”,烧榛种田、庭院空寂是“野”。在诗人的笔下,“野”味十足,“野”趣横生。诗人囚居永州已近十年,仿佛已读懂了背负的“山郭”,烧荒残留的余木,踏歌归来的樵夫,离群索居的自己。在这幅极富“野”味的画面中,不仅有冷峻峭拔的景物,还有热情淳厚的樵夫,更有空坐庭院的诗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诗、画共为一体,景、人、情浑然天成。

  诗的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诗的颈联阐明了摆脱现实、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就这两句而言,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又自然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但现实却使诗人不能回避,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其中苦味,常人很难明白。所以,诗人在尾联中抒发了自己想“为”却不能“为”,一切都成“今与昨”的忧怨感愤。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属柳宗元贬永末期的作品。这时的柳宗元,怨忧穷戚,失望至极,心中苦味无以倾诉,只有写作诗文抒发怨怒、愁苦的情怀。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了这种苦味:诗的前两句以“屏居”始、以“离索”终,囚居之苦跃然纸上;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能“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之苦得以尽情倾吐;年关已近,贬居近十年,自己已近“迟暮”,但“例召”却杳无音讯,空怀大志而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背山面水,幽静怡人,本应怡然自得,而诗人却如负重荷,惊魂落魄,压抑之苦不言自明。

  全诗围绕“野”字描摹物象,抒发了诗人“徒成今与昨”的忧愁感伤的情怀。诗人在描摹物象时强作欢颜,以为如此就可摆脱现实的烦忧,愈是这样,诗人就愈痛苦,诗中透出的苦味就越浓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苏小小墓

: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露,如啼眼。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

草如茵,松如盖。
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

风为裳,水为佩。
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水作为她的玉佩。

油壁车,夕相待。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

冷翠烛,劳光彩。
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

幽兰露,如啼眼。
幽兰露:兰花上凝结着露珠。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结同心:用花结或别的东西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爱情坚贞如一。烟花:此指墓地中艳丽的花。

结如茵(yīn),松如盖。
茵:垫子。盖:车盖,即车上遮阳防雨的伞盖。

风为裳,水为佩。
佩:身上佩带的玉饰。

油壁车,夕相待。
油壁车:妇人所乘的车,车身为油漆为饰。”夕:一作“久”。

冷翠烛(zhú),劳光彩。
冷翠烛:磷火,俗称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劳:不辞劳苦的意思。

西陵(líng)下,风吹雨。
西陵:今杭州西泠桥一带。风吹雨:一作“风雨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97-99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我这次的建康之行,是为送朋友溯江返回归程。

因夸楚太子,便轻广陵涛。
他是像当年楚公子听人夸健广陵潮水,专程来听涛声。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你像汉代仙尉梅福一样,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令人难忘的是停船在长芦。你乘舟到了长芦,尽目之处,烟云辽阔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当你想起我之时,就登高长歌来抒发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372、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4-1153、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9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dāo)
扬都市: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六朝都城的并称。这里指的是“建康”(今南京)。舠:刀形小船。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赵家玉:即指赵少府。四豪: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收养宾客,招致人才著称。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维舟:大绳以系船。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áo)

持袂:握住或卷起衣袖。把蟹螯:拿着螃蟹的大鳌。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岳:高山。谣:有章之曲称为“歌”,无章之曲称为“谣”。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372、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4-1153、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9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从诗的题目和诗的首联可以看出,李白是从南京市内一直将赵炎送到长芦渡口的。但从地理上看两地相距还是很远的,可见李白殷殷之意、依依之情。同时也说明长芦渡口在当时是沟通长江南北和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的渡口。

  从第二联开始,李白连用三个典故,隐讳地表达了他欲起沉疴、救危世的想法,以及对赵炎的赞赏。第二联中“楚太子”、“广陵涛”,典出《七发》,李白用这个典故来说明现在的唐朝政治就像楚太子一样,身缠重病,需要像吴客这样的人来指出它的病根,唤起统治者的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挽救。李白曾被谗逼迫离开长安,流放夜郎,他生活上能够接触民众,政治上遭受失败挫折,精神上倍受痛苦打击,使他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所在,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现实,让他非常无奈。楚太子因吴客的叙说幸亏而愈,而眼前的状况却没有谁能改变。李白在平静的引用中,寄寓了深刻的思考和希望。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仙尉”、“四豪”表达了对好友的称赞。“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李白借此称赞赵炎在当涂任上的政绩。“英风凌四豪”一句是赞扬赵炎风流倜傥、风采英姿和礼贤下士的形象和气质。贾谊《过秦论》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李白说他超过了“四豪”,可见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这里李白轻松地引用了两个典故,盛赞了友人的才情,同时也隐含了自己怀才不遇,难展宏图的愤懑。

  第四联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天气情况。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在长江边的长芦古镇,李白将船系在岸边,看着烟高云淡的天空,浩淼荡荡的长江,面对好友,有说不尽的话语,割不断的愁思。从短短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李白挽着赵炎的手,抬首翘望天水一色的远方,心中充满惆怅的送别场面。

  第五联“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意犹未尽的李白拉着朋友的衣袖,欢快地来到长芦街市的酒楼,炎热的天气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样火热,他们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摇扇”的动作不禁又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他们谈论的话题除了知己家事之外,肯定还有政治国事。“蟹螯就金液”(李白《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喜欢的美事,“酒仙”和朋友一起吃着“蟹螯”美味,赋诗吟唱是美好的“快事”。

  诗的最后一联集中体现李白对告别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气质。他们这一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前途顺逆难以预料,但思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什么时候想起了老朋友,就登上高处,向远方吟歌一首,遥寄幽思。十分深情,十分豪放,十分浪漫,“诗仙”的本色表现无遗。

  从全诗整体上看,李白虽是信笔写来,但落笔还是错落有致的。他的描写由远及近,从南京写到长芦;再由近及远,从当前写到未来,一气呵成,体现了他驾御文字的非凡能力。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4-1152、 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D],西南师范大学,20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