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石桥僧璧晖

:

只在閒云里,房虚湿翠屏。童归收晚果,客至歇残经。

月落千峰黑,龙归白水腥。关门无一事,草木共冥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似孙

高似孙

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说馀姚(今属浙江)人(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会稽县主簿,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为著作佐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处州。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18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

: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黄昏时分,山色清幽,江声寂静,卷起白天遮阳的帘子,等待东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突然江边并排停泊的两只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仿佛吹笛人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
往事历历在目,在梦中还随心可见,那些荣华富贵都是醉乡乱眼中的幻像而已。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长期以来都是因为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还不如天性无情,那样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相与:共同,一道。待得:等到。月华:月光,借代月亮本身。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可怜:可爱。故人:旧交,老友。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fán)华乱眼生。
随心:顺遂心意。繁华:繁荣美盛。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风流:指高洁不群的品格和耿介不屈的性格,是诗人所苦苦追求的理想,并非指风流韵事。恼人病:意即恼杀人,这里是正话反说。天性: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古人有以诗代简(书信)的习惯,如杜甫就有《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等诗。在黄庭坚这组诗的第一首中,诗人以托景寄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睽别已久的远方友人的怀念之情。

  太和县地处赣江边,有山有水,景色优美。诗的一二两句“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诗人用生花妙笔向友人描绘了一幅秋江晚景图。此情此景,最容易引起怀远之情。突然,江边并排的两只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这笛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引起诗人的共鸣,使他也沉浸在深切的对友人的思念之中。此处暗用向秀闻笛思秘康之典,令人不觉。

  诗的一二两句,在技巧上运用了诗人所倡导的“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的方法。杜甫《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诗中有“湖水(一作月)林风相与清,残尊下马复同倾”二句,黄庭坚进行一番脱胎换骨,取其“相与清”三字,并以杜甫与友人于湖边月下共叙友情,来反衬此时此地思念远方友人的寂寥寡欢。欧阳修《临江仙》词中有“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之句,黄庭坚则直接袭用其中“待得月华生”五字。这首诗虽用了“古人之陈言”,但用得妥贴,并无拼凑之痕。

  在组诗第二首中,诗人尽情地向友人倾诉自己心情的苦闷。黄庭坚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他洁身自好,不随流俗,常常因所追求的理想无法实现而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于是在参禅、饮酒中寻求解脱。这首诗就真切地反映了这种内心的庸苦。

  这首绝句一二两句对仗工整,感慨深沉。茫茫往事,只能到梦中去追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往事能“随心”见,可见日间思念之切。而现实中所谓繁华,在醉人眼里,不过是混沌一片罢了。诗人对朋友交情的诚笃,对富贵荣华的淡漠,于此可见。“梦中”句写已往之事,即使在梦里还能随心凸现,为人忠鲠真切一语道出,“醉里”句暗写时局纷纭,新贵迭进,但在诗人看来只是醉乡乱眼的幻象而已。“乱眼”在更多时间是冷眼,黄庭坚入苏东坡门下,一生颠沛,而这一联诗正可作其行事立身的注解,可见其发自肺腑。

  诗的三四两句自诉品格坚毅文采俊朗,与时世的污浊格格不入,有与东坡“聪明误”相近的感慨,郁忿中深寓“荷出淤泥,松薄霜雪”的自赏,作者在其它的一些诗作如“我官尘土间,强折腰不弯”(《送陈季常归洛》)里对这种理想进行了直白的注释。所谓举世漫涎不足与之庄言,这是典型的例子。此联说自己“长为风流”(品德美好而且忠贞不渝)却于己于人有碍,因而不如“无情”省心。其作用是,在内容上揭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梦里繁华”)不愿阿附曲从的主旨,在表达技巧上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取得了较正面直说更深的感染力。

  黄庭坚的好友张耒在《读黄鲁直诗》中曾颂扬他:“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诗人因理想无法达到而深感痛苦。而第四句“不如天性总无情”更是一句反话。说来沉痛之至,比正面直陈具有更感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 史乘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00-6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山行

: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乾坤崖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金山缥渺隐现在茫茫江水中;雪浪澎湃,冰涛直立,浮沉着山上的仙宫。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山自古以来支撑着天与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悬挂在它的西和东。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我乘着只小船来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尘世;探幽访奇,这神异境界中的景物,真如鬼斧神功。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登上山顶禁不住再次感叹,想象这儿四时的景色该是何等地雄壮恢宏。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夜间卷起了高阁的帘子,北斗就挂在窗前;巨大的鲸鱼在江面上吹起浪花,直喷高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毁坏船只、冲破堤岸只是小事一桩;往往可见到霹雳震响,击打着蛟龙。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八月里月光明媚摇荡着清澈的江水;水天一色,月亮似乎随着江水被上下摩弄。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傍晚的天空一碧如洗,乌儿在天边飞翔;一阵阵风吹过芦苇荡,把悠扬的渔歌不时传送。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久闻海上蓬莱仙岛的胜境却无法前往,眼前这难以比拟的壮丽景色想来与蓬莱相同。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潮水上涨又退落,白天过了又是夜晚;万物与气运相会,有谁能把它的奥妙完全弄懂!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人生百年不必飘泊承受无尽的苦难,我想就在这里安度余年,从从容容。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远远望见白云从南面飘来,又使我目送着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思乡的情衷。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208页2、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卷 宋辽金部分 繁体字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第27页

金山杳在沧溟(míng)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金山:在江苏镇江西北,原在江中,明代后沙淤成陆,与南岸相接。 杳:遥远。沧溟:这里指烟霭弥漫的大江中。雪崖冰柱:形容金山聋立江中的檬子。仙宫:指金山上寺院亭阁等建筑。

(qián)坤崖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乾坤:天地。 崖持:搀崖,辅助。

我泛灵槎(chá)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灵槎:即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中的木筏。《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窥:探看。 神功:神人玄妙神奇的功绩。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重叹息:因惊奇而感叹不已。四时:朝、耋、夕、夜属一天之四时;春、夏、秋、冬属一年之四时。链这里主要指一天之四时。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pī)(lì)(chuí)蛟龙。
霹雳:巨大的雷声。形容江清的声势。

寒蟾(chán)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寒蟾:指秋月,古代神话以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 瑶海:代指长江。青铜:青铜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不尽:不出。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泛指仙境。绝致:绝妙到达极点。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数:自然规律。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浪:徒然,白白地。安微躬:安顿我这卑微的身躯,等于说在这里居住。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白云南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阎立本)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我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侯云移乃行”。随征鸿:像候鸟大雁一样应时而归。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208页2、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卷 宋辽金部分 繁体字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第27页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这首诗开门便见山,以四句来状写山峰之高与它的天长地久。诗人说,金山远在那烟波弥漫的大江之中,它直插云霄,又值秋凉(下有“八月”之句为证),因此,山峰上早已是雪崖冰柱的世界了,仙宫便飘浮在其间。诗人又说,金山由天地(乾坤)扶持,历经古今,岿然不变;而日月又仿佛悬在它高高峰顶的东西两边,朝夕照耀、千古相伴。一开始,就为金山抹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从而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接下四句,诗人便写自己去登临金山,“搜索异境”。灵槎,即指浮槎,为了进一步加浓神话色彩,故换“浮”为“灵”。诗人夸说自己行程:我便乘着灵槎出尘世到金山仙境去,要在那仙山琼阁中探奇访胜,窥看造物主的神奇功绩。说话之间,他已登上了久已向往的金山,送目纵观,便一下惊诧于眼前天造地设的异境,连连抚膺长叹。他的思绪此时也随着多变的景物而快速运转,脑际一一闪过想象之中的四季风光,又叹道:是何等雄奇。

  下面八句,诗人挥动如椽之笔,描画了金山秋日异景。其时已是傍晚,诗人留宿在金山寺内的仙阁中。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之际,他赶紧凭窗,再次饱看奇景。刚一卷起帘子,便看见北斗七星像个勺子,闪闪发亮,挂在阁前。俯视大江,只见江中恰有一条世所罕见的大鲸,它乘风驾浪,扬起的浪花直吹长空。江上波涛汹涌,被摧毁的船只、断裂的堤岸,难以计数。此时,水天已连成一片,一条蛟龙正在兴云作雾,腾挪太空,但阵阵霹雳,又往往把它搥得无处躲藏,景象煞是奇险,不一会儿,又风平浪静了。八月的寒蟾(活泼泼地跳荡在瑶海之中,天上月,水中月,上下遥遥相对。蔚蓝的天空,这时也像是一面平滑的青铜镜,高悬在天上,倒映在水中,秋月的光辉就上上下下、一刻不停地磨着这两面镜子,把它们磨得纤尘不染。正在这时候,诗人看见一群小鸟儿,飞到了青铜镜似的蓝天之上,它们拼命鼓翅飞啊飞啊,可总也飞不出这苍茫的暮天;隐隐约约,突然又传来渔舟唱晚的歌声,悠扬动听,别有风味。然而一阵从芦花里吹来的清风,又忽然刮断了歌声,让他感到十分遗憾。这八句,诗人通过丰富瑰丽的想象,夸张多变的手法,把这神化了的金山风光,写得绚丽多彩,气象万千,宛然如在人目前,其中“鸟飞”二句,据《王直方诗话》说,还大为王安石称赏。

  “蓬莱”四句,写诗人的思绪由金山想象到蓬莱。诗人既惊喜于金山的无限风光,便由此及彼,想象到久闻其名而至今尚未涉足的蓬莱,它与金山,一为海上神山,一为江中神山,那么,景象的雄伟、景致的奇绝,蓬莱该也是与金山相似的了。像眼前金山,潮生、潮落,各有一番景致;夜还晓,晓还夜,“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景物与时间、季候运会,则景色的变化,无人能够看尽。他想蓬莱仙境也是这样。

  最后四句,写诗人想安身金山的念头,而又以思归作结。仙山美景是如此令人陶醉,诗人心中升起一个强烈愿望:人生百年,形影不过是世间一过客,不必徒然熬苦自己。我干脆就在此地安身立命。正在如此打算,却不料“白云南来”。故此时南来白云进入了这位正在长望中的诗人的视野,便使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父母双亲来,而“又起归兴随征鸿”,决定还是返回人间了。

  这首诗,诗人把常见的登山览景的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写成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游仙式的写景诗,通篇充满着神异的色彩,兼之感情奔放,造语奇壮,意境阔大雄伟,音调高亢嘹亮,因而在给人以壮美享受的同时,又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它和苏轼的《游金山寺》诗,同是咏金山风光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6:第4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子由使契丹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适:往。

不辞驿(yì)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lín)
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chán)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春情

: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参考资料:

1、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65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49-5513、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157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mín)(é)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pēi)
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琼杯:玉杯。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渌醅:美酒。蒲萄:即葡萄。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sāi)。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阳台:地名,传说在四川巫山。粉腮:歌女的香腮。吹回:指风吹雨散。落照:落日之光。

参考资料:

1、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65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49-5513、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157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苏轼《与范子丰八首》其八曾有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乡思之情。

  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春雨来势迅疾,而来不及防避。因满江碧波,作者的思绪正飘向万里之外的故乡,忽然天色骤暗,迅疾的春雨倾泻而下,打湿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经过春雨的搅扰,作者被迫收回思绪,但其对外界的观察十分敏感,转而以更加细腻的手法描景色的变化。“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写雨停,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仿佛有人掌控一样,雨立即停止了。如同来时一样,春雨在人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开”,雨停,云开。雾散,夕阳的余晖斜倚着山顶,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天水辉映,江面上霎时呈现出半红半绿的景色来,奇幻瑰丽,令作者叹为观止。

  虽未描述作者的行为事迹,也恰恰表现了他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自然环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状景细致入微,思维广阔,描写景致奇幻瑰丽;抒情则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1-652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49-5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秃山

: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山,就暂时抛锚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山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当年有只雄猴在山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山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群猴攀登拉扯,直上山顶,也曾曲折出入于山林深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个个吃得肥胖,山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山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可叹这山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吏役沧海上,瞻(zhān)山一停舟。
吏役:因公出外。沧海:大海。瞻:看见。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乡人:当地的人。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狙:猴子。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chóu)
相匹:指男女相配。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móu)
侵牟:侵夺。

(rǎng)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攘争:争夺。藏收: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zǎ)(niè),一毛不得留。
稍稍:渐渐。咋啮:啃嚼。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yōu)
锄耰:农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偷:苟且。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生生:繁殖不停。云已:休止。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山,一打听,原来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山。”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山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山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