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sāng)。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jiàn)冯唐。
年少:犹少年。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夫妇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此诗以民歌形式,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手法讽刺时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阶级,鞭笞了皇帝的种种罪行,道出了人民的强烈呼声。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0-661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风丝:微风。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4-1125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0-641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胜:承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0-641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17-218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随着春风郊外散步,村村一片片红花绿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邀我去他家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沉醉中赞颂新上任的成都府尹,这样的好官双眼从未见过。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回头指着大儿子说,他原来是一个弓箭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名字登在飞骑兵的军籍上,服兵役的年月也最长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前几日放他回家务农,这才救了辛辛苦苦的老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役赋税哪怕重得逼人致死,我发誓也不把全家搬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今年社日,要大大热闹一番,不知您能在这里留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接着呼喊妇女,把大瓶打开,为我还用大盆盛酒。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这种扬扬的意气令人感动,爱民正是为政之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说的话过多而且又杂乱,夸奖府尹始终不离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清晨出游,偶然来到他家,却从卯时到酉时喝了一天酒。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长久做客应爱惜人的友情,我哪能拒绝邻近老叟的挽留?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月亮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步屟(xiè)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步屧:行走;漫步。“屧”即草鞋。花柳:花和柳。
田翁逼社日,邀花尝春酒。
逼:逼近。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这里是春社,在春分前后。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酒酣夸新尹,畜(xù)眼未见有。
酒酣:有几分酒意。新尹:新上任的成都尹,指严武。畜眼:畜眼,犹老眼,是对自己眼睛的谦称。“畜”同“蓄”。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指大男:指着他的大儿子对杜甫说。渠:他。弓弩手:弓箭手。此句是说被征去当兵。
名在飞骑籍(jí),长番岁时久。
飞骑:军名。长番:唐代府兵制中,无更代的长期兵役。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xiǔ)。
放营农:放归使从事农耕生产。衰朽:即衰老,田父自谓。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科:指一切徭役赋税。一作“差料”。举家:全家。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大作社:社日要大大地热闹一番。拾遗:指杜甫。杜甫曾任左拾遗。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zhǒu)。
取:取酒的意思。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风化首:意思是说为政的首要任务在于爱民。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杂乱:多而乱;无秩序、条理。
朝(zhāo)来偶然出,自卯(mǎo)将及酉(yǒu)。
朝来:早晨。卯:地支的第四位,上午五点到七点为卯时。酉:地支的第十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为酉时。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久客:久居于外。惜:珍重。邻叟:邻家老人。此指田父。
高声索果栗(lì),欲起时被肘。
肘:这里作动词用。时被肘:是说屡次要起身告辞,屡次被他以手掣肘(拖住或搂下)。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指挥:此指田父指手画脚。村野:犹鄙野,相当于现在说的“老粗”。
月出遮花留,仍嗔(chēn)问升斗。
遮:遮拦,就是拦住不让走。嗔:嗔怪,就是生气。升斗:借指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此诗开头“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是说穿着草鞋信步去玩春景。即下文所谓“偶然出”。万方多难,百忧交集,然而花柳无情,并不随人事为转移,自红自绿,故花柳上用一“自”字。与“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的“自”,含义正同。接着写田父请杜甫喝酒:“酒酣夸新尹。”酒酣,有几分酒意的时候。“新尹”,严武是上一年十二月做的成都尹,新上任,所以说新尹。“畜眼未见有!”是田父夸严武之辞,说长了眼睛从未见过这样的好官。先极口赞美一句,下说明事实。然后他指着大儿子对杜甫说,大儿子曾被征去当兵,是个弓箭手,而且得长远当兵,没有轮番更换。现在却能放回家从事生产,他非常感激。“辛苦救衰朽”,这句是倒装句法,顺说即“救衰朽辛苦”。“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二句说田翁表示感激,欲以死报。并且要在社日大大地热闹一番,问杜甫能否留下:“拾遗能往否?”杜甫曾作左拾遗,所以田父便这样称他一声。接着的“叫”字写得很生动,叫是粗声大气的叫喊,如果说“唤妇”,便不能写出田父伪粗豪神气。浦起龙注:“叫妇二字一读,如闻其声。”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这两句是杜甫的评断;也是写此诗的主旨所在。田父的意气扬扬,不避差科,就是因为他的儿子被放回营农。因为感激,所以口口声声总离不了成都尹。即所谓“美”。“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久居在外,故人情尤可珍惜。这两句说明打扰田父一天还不走,井非为了贪杯,实由盛情难却。“指挥过无礼”中的“指挥”二字,很形象,也很幽默。“未觉村野丑”:杜甫爱的是真诚,恶的是“机巧”(“所历厌机巧”),故不觉其为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田父意在尽醉,所以当杜甫最后问到今天喝了多少酒时,他还生气。意思是说:“酒有的是,你不用问。”极写田父的真朴慷慨。关于这句,浦起龙有不同的解释,他说:“问升斗,旧云问酒数,吾谓是问生产也。见有此好宫,不须记挂口料,不怕没饭吃。吾曹今日只管开怀痛炊耳。”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劳动人民那种豪爽天真的品质。杜甫的这首诗虽然历代都有人称赏,但这些称赞并没有充分估量出它的份量和价值。它实是一首富有浓郁政治色彩和艺术独创的优秀诗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因为这首诗明白晓畅,内容一望便知,而且诗题还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它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2、 刘文刚.论小说体政治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鄱阳湖学刊,2014,02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晓河:指银河。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lǐ)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芙蓉:形容女子容貌。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出自《满庭芳》)。“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
然后是“长亭窗户压微波”该句,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如果说,一、二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三、四两句就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水仙欲上鲤鱼去"这句用上了琴高典故。诗人把游子暗比作琴高,板桥长亭之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游子由水路乘舟离去,就像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琴高一样。在前两句所描写的带有奇幻色彩的景色引发下,这里进一步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所以这想象虽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显得自然真实。《楚辞·九歌·河伯》中曾这样描写送行的场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子。”“水仙”句似受到过它的启发,只不过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境界带有童话式的天真意趣罢了。
最后一句“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写送者。句子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的典故,将游子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不过这句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它是从游子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写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伤神的情景。这就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别,而且从夜来的分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此刻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也就都如在眼前了。
纵观全诗,可看得出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然后组合成充满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的诗歌,这是他作诗的一贯特点。但像这首诗这样,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实少见。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李商隐爱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此诗,正是体现出了李商隐这种“奇趣”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194-1195页2、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市:长征出版社,1999:151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