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悼

: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令之

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字君珍,号明月。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 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间累迁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归乡后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薛令之以诗文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行世。薛令之与同时期的陈僖同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后人有“桃李薛公园”之赞誉。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4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线装书局,2002:1813、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514、 杨佐义.每周一唐诗:长春出版社,1993:6

九月九日眺(tiào)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玄武山:蜀地山名。眺:望,往远处看。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他乡共酌(zhuó)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酌:饮酒。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参考资料:

1、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4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线装书局,2002:1813、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514、 杨佐义.每周一唐诗:长春出版社,1993:6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整个害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民俗节日诗歌赏析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2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人

: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曾经留下宋玉的旧衣裳,惹得巫山神女梦里添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男女有情无情很难把握,任由她另又嫁给楚襄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7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rě)得巫山梦里香。
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相传他长相秀美,风流倜傥。巫山:指神女。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xiāng)王。
云雨无情:指男女间的私情。楚襄王: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之子。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7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全诗借用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典故写出。据《高唐赋》与《神女赋》:楚怀王在游览云梦泽台馆时,曾经梦遇巫山神女。临别时,神女告诉怀王,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便根据神女的话,用“云雨”来指代男女间的私情。后来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又都曾在梦中会过神女。《赠人》诗开头两句即用宋玉梦遇神女之事。诗人将失恋男子比成宋玉,将他所爱女子比成神女。首句以“衣裳”喻文采,暗示受赠者的文采风流一似宋玉。次句接着说,“惹得”神女动情而入梦。神女因宋玉之文采风流而生向往之情,入梦自荐。然而,美人的心是变化难测的,就说这位巫山神女吧,她先倾心于怀王,后来又钟情于襄王。“惹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照顾到了对方的体面。后两句议论,出语真诚,在旷达的劝说中见出对朋友的深情。“云雨无情难管领”的说法尽管偏颇,但对于失恋中的朋友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失为一剂清热疏滞的良药。

  这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运用。写诗向一位失恋的朋友进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这首诗由于借用典故写出,将对失恋友人的劝慰之情说得十分含蓄,委婉得体,给诗情平添了许多韵味。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腊月将尽时去哪里泛舟最好呢?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买来最肥美的鱼儿,逢与落雪时沽来的酒酒香更加醇厚。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夜深之时,深山里的猿啼遍了整片岳麓山,雁知道春天快到了,就别离衡阳飞回北方。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我与君更好欣赏这江山绮丽之景,裁来新拟的诗句传到长安。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2、 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803、 周锡卿主编.《唐诗书画新编·山河壮丽》.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11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残腊:腊月快要结束的时候。腊,指农历十二月。吟:吟诗。潇湘:代指湖南一带。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gū)来酒倍香。
偏:表示程度,很、最、特别。倍:加倍。

猿到夜深啼岳麓(lù),雁知春近别衡阳。
岳麓:岳麓山,在湖南长沙。雁知春近:这里指雁自衡阳而北返。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剩:更。采:采摘,指欣赏。帝乡:指原零陵,即现在的永州。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2、 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803、 周锡卿主编.《唐诗书画新编·山河壮丽》.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11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诗人擅长描摹景物,此诗摄取镜头二三,潇湘水边风味尽出,而诗人逸兴遄飞之态也令人感到可掬。

  第一、二两句就题起句,并揭出选择潇湘来游珩的目的是因其“最多吟兴”。“残腊”即为诗题中的“冬末”。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百神,谓之“腊”,故又称是日为腊日,十二月为腊月。“残腊”亦即十二月之末。

  第三、四两句承接第一句咏冬末乘舟游览之愉快。因为诗人身在船上,所以能就渔舟买来剐捕得的鲜鱼,因是冬末严寒,踏雪沽来的酒也就分外香甜和甘美。这两句写尽“残腊泛舟”所特有的风味,同时也表露了诗人“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的胸襟怀抱。

  第五、六两句诗人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潇湘地近衡山,衡山回雁峰是大雁南下后至此返回北方之处。衡山复多猿猴。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酮柳柳州赠别》诗的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亦以雁、猿对举。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也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

  第七、八两句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剩”字在此用得十分警策,它既作“没有他事,只为了……”解,又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表露无遗。“帝乡”指京都,句意谓所作当传诵到长安。盖长安为唐政治文化中心,诗传长安,方称作者,故云。

  此诗通篇写泛舟潇湘时的赏心乐事和景色风物,以此表现诗人的淡泊襟怀,同时却又透露出几分无可奈何的悲哀。全诗无一字表述内心,却又将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湖

: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野船停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夕阳下,水鸟带着波光飞翔。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上落下蒙蒙细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湖上微风入槛(jiàn)凉,翻翻菱荇(xìng)满回塘。
南湖:指镜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菱荇: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雾雨:蒙蒙细雨。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飘然篷艇(tǐng)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顶”。东归客:指作者自己。归,一作“游”。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湖上春景图,尾联由湖上景物引发对“楚乡”的思忆。全诗语言精工凝练,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颔联对句和颈联出句尤为出色。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风”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无际”一句又暗递到尾联“忆楚乡”。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故见此“浪花无际”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对“楚乡”之思忆。

  诗人在遣词用字上颇见功力。颔联出句中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温庭筠之所以客居他乡,正是被俗事所扰。温庭筠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还有“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对句的“带”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灵(轻盈)的动态美,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动。

  颈联的“疑”“似”二字有传神之妙,以虚托实,更见南湖景色之美。“疑”字用得尤为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温庭筠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其中“水鸟”句和“芦叶”句尤为出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登上汝州城楼,望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深处边塞,耳边是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黄昏鼓(gǔ)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处唐王朝的腹地。唐德宗建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汝州沦陷,成为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争夺的战场。边州:边塞城市。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

  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郡楼》诗大约写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不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顗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这里,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而此诗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