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后见形诗

:
独卧经秋堕鬓蝉,白杨风起不成眠。
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夜襟损翠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太华

张太华,生年、籍贯不详,本名张丽华,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后因为孟昶觉得“丽华”二字显得俗气,而改为“太华”取高贵之意。张太华“少擅恕色,眉目如昼,侍后主有专房之宠”。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河传·燕飏

:

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慵整,海棠帘外影。
绣帏香断金鸂鶒,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慵整,海棠帘外影。
窗外春景明媚,燕子在空中嬉戏翻飞。阳光撒在屋内,那屏上的交颈鸳鸯也顿时鲜活起来。掩却菱镜,懒整翠鬟,影影绰绰如海棠倩影。

绣帏香断金鸂鶒,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远方的人毫无音讯,绣帷香断,空余满怀相思无处说。在东风艳景之中,红色都成了一派愁色,心中悲切,伤心泪不尽。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燕飏(yáng),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líng)花掩却鸳鬟(huán)(qī),慵整,海棠帘外影。
飏:飘扬。形容燕飞轻盈之态。菱花:镜子。

绣帏香断金鸂(xī)(chì),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香断:停止薰香。愁红:见红花而引起愁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慵整,海棠帘外影。
绣帏香断金鸂鶒,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这首词写闺中春恨。

  上片描绘了明媚的春景,先外后内。“鸳鸯交颈”,是屏上图案,也是引起春愁的物象。接着写女主人公掩却菱镜,懒整翠鬟,以示“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之意。“海棠帘外影”,既实写,又虚拟,言女美如海棠倩影。

  下片写她的心情,由于情人无消息,故绣帷香断,空余相思。在东风艳景之中,红色却都成了一派愁色,这是她的主观感受。结尾着一“重”字,可谓“洒不尽相思泪”。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河传·燕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相见处

: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2、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67页3、 《词谱》。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79年1月出版。卷一,第二十二页。4、 牛晓风.李珣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85、 张金城.清纯隽美的“花间别调”——略论李珣的《南乡子》词.名作欣赏.2011.55-56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越台:即越王台,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北越秀山上。

暗里回眸(móu)深属(zhǔ)意,遗双翠,骑象背(bèi)人先过水。
回眸:囬转目光。深属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属意:留情,暗含情意。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骑象:骑象少女是岭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之美的结合。背人:指避开别人。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2、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67页3、 《词谱》。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79年1月出版。卷一,第二十二页。4、 牛晓风.李珣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85、 张金城.清纯隽美的“花间别调”——略论李珣的《南乡子》词.名作欣赏.2011.55-56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出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出试探;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一般认为。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风格不同,开出了新境。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5-1063、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一重山

: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重:量词。层,道。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这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

  “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 .《李煜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8-30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吴苑十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当年的吴国十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陵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yuàn)宫闱(wéi)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吴苑:宫阙名

云笼远岫(xiù)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岫:峰峦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写诗人失国失家后的落魄景象和凄凉心境。山重水尽、绝望无依的兄弟四人,都已不堪愁苦闲坐,再仔细思量,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梦醒了, 国亡了, 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了。与北宋誓死抵抗未必能取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李煜尚拥有南唐半壁江山,如能发愤图强,还不知是谁做一统帝王。可恨的是他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能坐在飘舟里“细思量”,去为自己家族的处境哀愁了。这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和抒发,不粉饰,不矫造,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晓枫 .论李煜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15 .2、 王文昌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浅论李煜诗词中的“闲”“愁”意绪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12-11-2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出场前先是画妆。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李煜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6-7页2、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宋词三百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07:第39页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pín)娥鱼贯列。笙(shēng)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cháng)歌遍彻。
晚妆:一作“晓妆”。《全唐诗》中作“晓妆”。初了,刚刚结束。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春殿:即御殿。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明肌雪:肌肤明洁,白滑似雪。亦是用白雪形容肌肤清亮光洁。嫔娥:宫中的姬妾与宫女。鱼贯: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排列。凤箫:凤凰箫。泛指管乐器。水云:水和云。此指水云相接之处。重按:一再按奏。霓裳:《霓裳羽衣舞》的简称,唐代著名法曲。歌遍彻:唱完大曲中的最后一曲。唐宋大曲系按一定顺序连接若干小曲而成,又称大遍。其中各小曲亦有称“遍”的。一说遍、彻都是称曲调中的名目。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香屑:香粉,香的粉末。一说指花瓣,花的碎片。如许昂胃《词综偶评》:“疑指落花言之。”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情味:犹情趣。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李煜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6-7页2、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宋词三百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07:第39页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全词笔法自然奔放,意兴流畅挥洒,语言明丽直快,情境描绘动人。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虽然带有较为浓郁的富贵脂粉气,未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描绘生动逼真,情景刻画细腻动人,由喻象中见情思,于浅白处见悠远,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功力,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