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丙申二月夜自沪河坐小轮船达苏州醉醒作

:

楼上清歌彻夜阑,四围花影泥人看。莺声如沸潮如酒,侵晓吴江雨作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沈瑜庆

沈瑜庆,字爱苍,号涛园,侯官人。光绪乙酉举人,官至贵州巡抚。谥敬裕。有《涛园集》。 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谒岳王墓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谒(yè):到陵墓致敬。岳王墓:即岳飞的坟墓。江山:江河和山岭,即大自然的山水。神化: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妙到了极点。丹青:朱砂和石青,是中国古绘画中常用的颜色。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岳于双少保:指岳飞和于谦,他俩曾官封少保,两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首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写得十分凝重,即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稷也需要杰出人物扶持,出句不凡。次句“神化丹青即画图”,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作者是来谒墓的,之所以要对眼前景色来一番议论,是富有深意的,作这番铺垫是为了彰显作者心中的崇敬之情,三、四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即道出了原委,这是因为仅有西湖的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景观的支撑,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景观的内涵才能体现,特色才能凸显。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岳飞葬于西湖的栖霞岭下,于谦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岳飞和于谦,一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一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两人都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清官,又都是遭到昏君、奸臣陷害致死,历代受人敬仰和纪念。明代诗人张煌言诗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概括十分精辟。它表明,人民心中有杆秤,孰忠孰奸墓前分。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中雪后

: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惨淡,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参考资料:

1、 (清)郑板桥著;王锡荣注 .郑板桥集详注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11 :第65页 .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yán)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清孤:凄清孤独等闲:寻常、一般。

参考资料:

1、 (清)郑板桥著;王锡荣注 .郑板桥集详注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11 :第65页 .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说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参考资料:

1、 郑板桥.山中雪后[J].阅读(中年级),2014,(第1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花草香美的美丽时节,人怎能在寂寞中度过呢?因而与友人话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弹唱一曲,悲歌低吟浅唱,竟引得清泪暗流。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要知道春花秋叶,季节更替地催促时光流转,恍惚间鬓角已添了白发,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虚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8页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话(què)悲歌泪暗零。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芳菲节:指春天。一话:一曲。零:滴落。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bìn)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秋叶春花促:岁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时间紧。点鬓星星:鬓边白发杂生。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星星:形容白发星星点点地生出。倾:这里是一饮而尽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8页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上片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泪。词以疑问语气开篇,“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在芳菲时节,姹紫嫣红、满城春色的胜景。但是此篇中,词人的心情似与佳景甚不相合一“寂寞芳菲节”。一边是莺啼燕语、百花盛开,—边是茕然独处,形影相吊,两相比衬之下,词人的内心确实是寂寞惆怅。因此,在这个时候,“欲话生平”自然是再也不能了。词人自二十二岁起,便担任康熙侍卫,扈从銮驾南巡北征。侍卫一职十分辛劳,容若“性耐劳苦”,恪尽职守旦夕不懈,但是让词人痛苦的并不是辛劳,而是违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阴中,熟练的弓马只能用于担任警卫和奉陪狩猎,杰出的诗才也只能用于涂写那些言不由衷的应制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却独自不成寐,想到这乏味的人生唯有“泪暗零”而已。

  下片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迈向衰老,抒发世俗的感慨。“须知秋叶春华促,点鬓星星。”词人风华之年,尽在枯燥的鞍马间度过,然而时光荏苒,秋叶飘零,春花盛开,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发之外,了无生趣。“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结篇处,词人宕开一笔,说遇到美酒当前,就应该一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万岁的俗世功名。既然理想渺茫,人世如风,等不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时候,那么何妨有酒就干,任诞放达,身后名定不如生前一杯酒。结处化李白《行路难》中名句: “且乐生前酒一杯,何须身后干载名。”颇得太白逍遥超脱之风。

  全词虽写春,感慨人生,轻叹岁月,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年华似水,不胜今昔的慨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鸿恩主编,纳兰词图解详析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0:第32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问菊

: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nán)喃负手叩东篱。
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叩:询问。东篱:指代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pǔ)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qióng)病可相思?
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问菊》中,她大倒这方面的苦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自作多情地问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其实,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写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来就是顺应秋之时节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开于秋时?当事人只需像宝钗那样为菊的到时未开而怅叹(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远的纪念(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开放的时节,问人家有没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菊花诗最佳。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就不会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宝钗“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一般的咏菊诗主调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独寂寞;三、标榜遁世。菊花这个题材,又特别适合表现这些主题。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独绽开(没有跟众多的春花一起开),特别适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虽然失意,享受不了繁华,可我照样是精神上的贵族——你不用我,我就学陶渊明隐居去。因此,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菊花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林黛玉就是这种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晓登韬光绝顶

: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入山已有三天,登临韬光寺了却了真心游赏的愿望。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铺霜的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晨光透过竹叶照射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绿吸引我独自前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走在密林深处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清泉琤琮作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山谷中林木掩映,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山顶上韬光寺的小阁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目光所到之处只一片迷茫混沌。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久坐小阁中似乎还能闻到寺院中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怀念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束缚。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著.《山水诗注析》 .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05.:410-411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韬(tāo)光:韬光寺,庙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时,曾和高僧韬光为诗友。绝顶:顶峰。登顿:登临。遂真赏:了却真心游赏的愿望。

霜磴(dèng)滑难践,阳崖曦(xī)乍晃。
霜磴:铺霜的石阶。践:踩、踏。阳崖:向阳的山崖。曦:晨光。乍:正。晃:闪耀。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穿漏:穿通。冷翠:清冷的青翠色。孤往:独自前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冥搜:探寻幽深的区域。灭:消失。众闻:各种声响。百泉:众多的泉水。

蔽谷境尽幽,跻(jī)颠瞩(zhǔ)始爽。
蔽谷:被树林遮掩着的山谷。跻巅:登上山顶。瞩:注视。爽:清爽,明朗。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但:只。莽苍:迷茫混沌。

坐深香出院,青霭(ǎi)落池上。
青霭:青色的烟气。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yāng)
白侍郎:指白居易。他于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言:语助词。脱尘鞅: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这里的意思是摆脱尘世束缚。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著.《山水诗注析》 .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05.:410-411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作品的主旨是登临韬光寺的所见所感。开篇一路写来,以将登临峰顶的过程作为铺垫。

  诗的开头说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天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嘘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

  《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

  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登顿”、“穿漏”、“灭众闻”、“同一响”、“跻颠”、“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2、 钱仲联等编著. .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 .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05. :180-1813、 刘永生编. .清诗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