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寄越弟

: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
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6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柏林寺南望

: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bó)舟微径度深松。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青山霁(jì)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霁:雨止。东南: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寄元六林宗

: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秋天的霜落了,江水变得寒冷,可枫叶仍然是绿色,还没有脱落。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游客在外,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目的地,加上寒冷的秋季,心情更加悲戚。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大江烟波渺渺,长天浮云掩蔽白日。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在山峦密林间泊船,猿猴哀啼不绝,使人心惊。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中夜起看天上河汉旋转,下视大江潮水汹涌。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凉风萧萧,流水呜鸣。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江浦沙滩干净如洗,明亮的海月,让人想拾取弄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怀念你,高洁的朋友,身如琼树,心如惠兰,如饥似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让我们相互勉励,让沧洲的高洁之心不因年老而屈服社会现实。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欣赏幽静的风景很自由自在,除你以外,还可以与谁豁开心胸交谈呢。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sì),白日隐天末。
川汜:水滨。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guō)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míng)涨阔。
夜分:夜半。河汉:即银河。溟涨:大海。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活活:流水声。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duō)
掇:拾取。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jù)解渴。
琼树:亦喻指友人。《古文苑》卷四李陵《赠别苏武》:“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

(xù)哉沧洲心,岁晚庶(shù)不夺。
勖:勉励。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兴远:意兴高远。豁:抒发。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史二首·其二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何须琥(hǔ)(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真珠:即珍珠。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 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翠华:皇帝仪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7-15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0-531

我觉秋兴逸(yì),谁云秋兴悲?
秋兴:因秋起兴。逸:安逸恬乐。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将:带的意思。宜:适合,协调。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jī)
驻金羁:犹停马。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歇鞍(ān)(qì)古木,解带挂横枝。
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横枝:横生的树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biāo)吹。
歌鼓:唱歌打鼓。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曲度:曲调。这里指音乐。神飙:疾风。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碧海:绿色的大海。没:消逝。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相失:离散的意思。茫然:犹惘然,惆怅貌。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尔,指杜、范二人。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7-15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0-531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5-2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银山碛西馆

: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

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碛,沙地。银山碛口:地名,在焉耆西三百里。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练:白色的熟绢。

双双门泪沾马毛,飒(sà)飒胡沙迸(bèng)人面。
飒飒:象声词,风声。胡沙:胡地的风沙。迸:扑打。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守笔砚:里指与武功相对的文墨之事。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门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四句借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写自己的门绪。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地点是银山碛口。这个地点最突出的特征是风似箭。次句点明诗人行路的时间是一个边塞的月夜。这两句勾划出边地特异的景物: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月色皎洁。这是一个很能触动作者的行役之叹、故乡之思的环境,“门”,首先由此而来,“门泪”,首先因此而落。“双双”,可见“门泪”的不可遏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狂风又卷着沙尘扑到诗人脸上。“飒飒胡沙迸人面”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迸”,是个极有力的字眼,它反映着沙的力度,而实际上反映着风的力度,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飒飒”,写出了夜风的凛冽,衬托着夜色的肃杀,也烘托了诗人的门绪。由“风”写到“月”,写到“泪”,而又写到风,这种回环的写法,把边地易变的天气,狂暴的烈风表现得十分突出。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从而展现出来。

  诗的后两句格调为之一转。面对如此艰难环境,诗人没有畏怯,他是以英雄男儿自命的。“终日守笔砚”固然可以免受风沙折磨之苦,但那不符合诗人的理想和豪情。“丈夫三十未富贵”中有自愧和自叹,是上文“门泪”的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则是自励和自勉,从而引出末句的豪言壮语:“安能终日守笔砚”,用一句反问作结,十分省力,表现出立功异域,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不难看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途艰苦跋涉,但仍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全诗前四句写异地风物和诗人门绪,全从外部形象着手,而后两句则直抒内心,笔法先抑后扬,以慷溉激昂情调结束全诗。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似脱口而出。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