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7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3-116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92-49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我:指作者自己。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7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3-116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92-494《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3-854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春回故乡美妙的景象无边无涯,那优美的小栏高槛是别人的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五更时惆怅苦闷又回到我心上,仍是孤灯一盏照着这片片落花。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jiàn)别人家。
故国:指作者的家乡。春归:指春回大地。未有涯:无边无际。小栏高槛:小小的栏杆,高高的横槛。
五更惆(chóu)怅(chàng)回孤枕(zhěn),犹自残灯照落花。
五更:天快亮时称五更。孤枕:指作者自己孤零零地睡着。犹:还。残灯:灯已没油,光也昏暗了。落花:指花朵零落,春即归去。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诗的第一句写梦中的境界。作者远离家乡,久久不能归去,又正是大好的春天,思乡之情与眼前之景便衍成一梦,写自己回到了故乡,正是春光洒遍大地,无边无际。这里的“未有涯”三字,既包括姹紫嫣红”、“莺啼燕语”,也有作者的内心活动和无限的喜悦。虽然着笔不多,而喜悦之情却十分明显。次写梦后。一梦醒来,眼前所见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然优美,可惜不是梦中的故乡了,而是“别人家”。在这两句诗中,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成了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的“小栏高槛“成了对比。这样便把诗人极度怀念故乡,又恨不得归去的复杂情怀抒发得十分真切。
诗的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写作者梦醒后的心情和环境。这些描写与第一句梦游故乡相对照,与第二句的描写紧紧相连。这里的“小栏高槛”是“别人家”,这里没有了梦游回乡的欢乐,有的只是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这样便把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情态和愁容展示出来,环境的凄凉冷落也写得逼真形象。这样,总观全诗,作者思乡这个题意便表现得更为完整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封事:奏章。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剧悬旌(jīng)。
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
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huáng)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丹诚:即赤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博山炯(jiǒng)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lóng)。
纱笼:纱质的灯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cáo)囋(zá)琵琶青幕中。
嘈:即喧闹,嘈杂。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青鸟从海上飞来,现在要去哪里?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口里衔着盛有锦囊的书简,交给我,又忽地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青乌飞走了,直入紫色的云霄,送来的书简就留在了绮窗的前面。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打开信封不由得笑起来,这封信原来是老朋友发来的。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在信中,友人一再情深意切地勉励我,说他因怀念我而心中忧伤。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分别后他就住在咸阳,如今已三次见到秦地的草绿草黄。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我把这封信珍贵地藏在袖里,渴望见到友人,眺望远方。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伫望虽久,哪里有友人的身影?只有浮云缠绕着远方的山岗。
参考资料:
1、 弘征.李白诗精选精注.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8-29页2、 张厚余.太白诗传下.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5页3、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装书局,2007年:40页4、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680页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青鸟:后以青鸟称神仙的信使。
口衔(xián)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云锦书:形容来信如云霞一样华美。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qǐ)窗前。
凌紫烟:翱翔于紫色的烟霞之上。绮窗:雕饰华美的窗户。
开缄(jiān)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开缄:开封,打开信。故人:老友,指元丹丘。
故人深相勖(xù),忆我劳心曲。
勖:劝勉。心曲:心田,心间。劳心曲:劳费心神。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离居:离群索居;咸阳:代指长安。
置书双袂(mèi)间,引领不暂闲。
双袂:双袖。引领:伸长了脖子眺望。
长望杳(yǎo)难见,浮云横远山。
杳:渺远。
参考资料:
1、 弘征.李白诗精选精注.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8-29页2、 张厚余.太白诗传下.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5页3、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装书局,2007年:40页4、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680页这首诗开篇六句以神奇恍宕之笔,借古诗中常用的传书使者青鸟为喻,巧妙地交待了接到友人来书的事件。从“青鸟海上来”到“书留绮窗前’’,其间似虚似实,变幻曲折,想象奇妙。
“开缄”二句,承接上文,点明就里。“一笑”,见出诗人打开书后由疑虑转为快慰的心态变化;称元丹丘为“故人’’,说明二人交往已早,情谊深厚。下面二句交待来书内容。“深相勖”,见出勉励之切;“劳心曲”,见出忆念之深。这两句诗,将来书内容全部囊括,将元丹丘对诗人既勉励又忆念的一片深情表露无遗。
最后六句转从诗人一方着笔,写他对友人的真挚怀念。“离居”二句借“咸阳”代指长安,表明诗人在长安已滞留了三年之久;一个“秦草绿”,已暗寓诗人见春草而思友之意。“置书”二句用“引领不暂闲’’力状诗人翘首远望的神态,正面表现浓重而炽热的思友情感。最后两句写望而不见的怅惘之情。“浮云横远山”,境界迷蒙而苍茫,以此作结,含蓄蕴藉,无限愁思流溢于言语之外。
同时这首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青鸟的形象及其在这首诗中的作用。青鸟是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传说在西汉时候,汉武帝看到一只青鸟飞来,然后,西王母就到了。在这首诗里,青鸟就充当了李白的好朋友的信使。诗人天真地想:从东方飞来的信使呀,你具体是从哪里飞来的呢?衔着一封信来,丢到何手里就飞走了。天边云里,不见了你的身影,只有那封信还是实实在在的。很显然,诗人从神话里借来青鸟的形象,让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传递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思念。于是这种思念就显得很美。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诗人的神态。是谁的来信呢?打开一看,是好朋友的,诗人由衷而笑。老朋友在信中一方面勉励诗人要克服困难,一定要在京城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读着来信,诗人不禁想到自己在长安已经三年,芳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三年过去了,自己却不能和亲密好友相聚。遥望好友的方向,浮云、远山截断思念的路。
这里诗人的心情有一个先是开心后来忧伤的转化过程。接到友人的来信,知道是友人写的,无疑给在尘世中打拼的诗人以温暖的安慰。但诗人又被信中内容勾起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总体来说,这首诗清新俊逸,舒卷自如,写情而不外露,写景而含深情,配以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画面,盎然有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8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