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贺歌集

:
赤水无精华,荆山亦枯槁。玄珠与虹玉,璨璨李贺抱。
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狂多两手掀蓬莱,
珊瑚掇尽空土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己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55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度大庾岭

: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 .

度岭方辞国,停轺(yáo)一望家。
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轺: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魂随南翥(zhù)鸟,泪尽北枝花。
翥: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又一说是大雁。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

山雨初含霁(jì),江云欲变霞。
霁:雨(或雪)止天晴。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 .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0-5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提醒杨员外,山寒地冻,不要去采集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等待天气稍暖,方为挖掘好时机。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那时可以随心所欲翻动神仙洞窟一般的松树根系,得到奇形怪状的东西。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或许意外收获一株老藤树杖,也好在您这位好酒之人醉酒醒来时扶您一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已在外漂泊多年,年纪大了还不能怀乡。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皱着眉头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一起饮酒。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微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旧日的庭园如今是否依然存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8-92、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8页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乡。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衔杯:喝酒。

(yīn)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访:询问。屈曲:详细周到。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zhāi)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jī)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羁心:羁旅的情怀。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8-92、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8页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知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遇见了家乡来的人,便殷勤问起亲戚朋旧、居室池台、园林植树等情况,表达了恋念故乡的情思。

  这首诗是写王绩绩在他乡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知,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知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

  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乡,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乡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崔八丈水亭

: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宛溪绿水飞过阁檐,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明月朗照渔歌阵阵传来。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6-7972、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68-169

高阁横秀气,清幽(yōu)并在君。
横:充溢,充塞。清:清新。幽:幽静。君:崔八丈。

(yán)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宛溪水:在宣城东。宛溪:水名,在宁国府城东,源出峄阳山,其流清激。敬亭:敬亭山。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ōu)去,沙上自为群。
白鸥:水鸟名,常群集海上,随着海舶飞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6-7972、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68-169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崔八丈可欣赏清幽之景的景致。诗人一语双关:说水亭清新,言水亭幽静,二者兼而有之。前句写“高阁”高耸开阔,充溢着山川之秀气。后句写诗人凭着水亭览望崔八丈而觉得“君”清幽,侧重表达出水亭的清新与幽静。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承接水亭的秀气与清幽,紧扣上文,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宛溪水从屋檐边飞过、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的景观。诗人从亭中望水飞落,恰似从屋檐边飞过。云从窗而落,侧重体现出水亭的高耸开阔、秀丽清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从敬亭山中转出猿啸,从宛溪水中转出渔歌。山水中有此清音,猿啸声因风变得断断续续,渔歌泛月遥闻。诗人在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勾画出一副凄凉冷清的景色。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描绘出一幅闲逸之时随白鸥而去、沙岸上与鸟为群的景致,诗人通过写宛溪边沙滩上白鸥的悠闲神态,抒发追求自由、闲适的情怀。“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追求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一个“闲”字,传达出诗人心灵的解脱自在。

  全诗四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写崔八丈水亭幽美的风景:檐飞溪水,窗落暮云,风送猿啼,渔舟唱晚,有声有色,读之如临画境。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用字精当,写诗人游崔八丈水亭所见所闻的感受,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以“猿啸”、“渔歌”、“风”、“月”喧染氛围,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处怀归忧国的感伤情怀。以“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意在洗尽凡心,侧面表露出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后的闲适心情。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59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3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瑶池

: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332、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181-182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0-81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0-221

(yáo)池阿母绮(qǐ)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八骏(jùn)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332、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181-182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0-81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0-221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穆天子传》载: 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 别,西王母作歌: “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 三年后重来。又载穆王南游,遇大风雪,百姓受冻,曾作《黄竹之歌》 以哀 民。并传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3万里。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本篇糅合上述传说加以生发,虚构出神仙西王母等候穆王重来而不见的场景,以讽刺皇帝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从来讽刺求仙,多从神仙不可遇着眼。这首诗却透过一层,从即遇神仙 亦复何益这一点来构思立意。穆王遇仙,瑶池欢宴,按说可享长生之福了, 却终不免一死;不但如此,连神仙自己对“穆王何事不重来”竟也茫然无 知。如此神仙,如此求仙,岂非彻底虚妄!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181-182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0-81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0-221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