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放翁集

: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界千年靡(mí)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靡靡:柔弱不振。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什九:十分之九。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陆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靡靡:柔弱不振。
什九:十分之九。
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评析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读陆放翁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

: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霸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落日中,姑苏台上乌鸦悲鸣。那些野心勃勃的江山事业,如今又在哪里?一场醉后来凭吊古今。月色下的杨柳,水边的楼台阁榭,还有那些学习歌舞的女孩子们。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真娘的墓前开满了野花,绝代美女从此消失了,就如同朝露一样。怎么才能不白白的虚度光阴,多少年后成为写诗的题材,那怕是一座孤坟,只有坟里的寒螀相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姑苏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阖闾或夫差所筑。霸业: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今如许: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不堪:不能承受。吊古:凭吊往古之事教歌舞:教女孩子们演习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póu)黄土,十里寒螿(jiāng)语。
真娘墓: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真娘:唐代名妓。绝代红颜:举世无双的美女。诗料:写诗的素材。一抔黄土:指坟墓。寒螀:寒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此词上片写吴王阖闾姑苏台,下片写唐代名妓真娘墓。前者象征王者霸业,后者象征红颜朝露。何谓“犹自教歌舞”,这是出自《吴越春秋》。阖闾“欲兴兵戈以诛暴楚”,“霸天下而威诸侯”,乃将“善为兵法,辟隐深居”的孙武请入宫中,操练兵法,并听从伍子胥“兵者凶事,不可空试”的诤言,忍痛让孙武将操练中充“军队长”却“掩口而笑”,不听将令的二名宠姬处斩。夫差则相反,“昼假官于姑胥之台”,醒来请太宰喜解梦,竟听信其“乐府鼓声”、“宫女悦乐琴瑟和”之类谗言,愈益纵欲荒淫。如用今天的话来说,阖闾不爱红妆爱武将,以姑苏台为练兵场的不肖子夫差却只爱红妆弃开装,姑苏台成了纵情声色的歌舞场。

  然而,王国维主张“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如同隋炀帝最后只换得数亩葬身之地,吴王阖闾的霸业也仅留下一座荒废的姑苏台。故词云“醉后不堪仍吊古”。反之,真娘虽沦落风尘,其墓上却开遍野花,赢得了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吟诗,洒下同情之泪。“千秋诗料,一抷黄土”,这就是“通古今而观之”的诗人之眼里的又一个“人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2、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为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é)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bì)(shā)娇。
蛾眉,女子的眉细长弯曲,如蛾的触须。因以代指美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臂砂,守宫砂点于臂上,亦称臂砂。古人以为贞洁自持的象征。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zān)花坐赏镜中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静安先生这阙词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人间词·甲稿·序》 ,表现了词人最真切的内心世界。起句化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了词人身处诽谤之泥潭,处处受人诋毁。“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可谓静安先生创造语,甚是新奇,这是傲然的自在之美,不可凑泊。古来狷介之士与绝世之女在人格精神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向世人宣示一种不可玷污的独立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存在。狷介执着的静安先生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静安先生所拥有的正是一种“超人精神”,不为世人所理解才是自然,让那些诋毁、诽谤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生依然如故,做一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太平洋遇雨

: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元明清诗词名作注解析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0:第169页

一雨纵横亘(gèn)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亘: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xié)风雷作远游。
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诗人自己。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风雷: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远游:指诗人远游美州。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元明清诗词名作注解析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0:第169页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首诗据说是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诗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诗人浮想联翩,绾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诗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诗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诗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诗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326页2、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9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你我同在军中却常常想见而见不到。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日,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才是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嘲笑鹏鸟为了飞得高而天天那么辛苦,哪像自己在蓬蒿中飞翔那么轻松自在。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难堪:难以忍受。“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方为,才是。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诗中首联回忆革命战争年代一起在草莽森林中的战斗生活及战友情谊。起句借用托名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来会议革命战争的历程。次句则表明因为军务倥偬,二人虽是亲密战友,却也难以常相聚首,畅叙友情,言下不胜追怀惋惜之意。

  颌联则以艰苦卓绝的长征作衬托,缅怀罗荣桓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6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头脑中已形成一种“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十分强烈,而这首《吊罗荣桓同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由于吊唁的哀痛和“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糅为一体,该诗也有一种格外哀伤情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所以才会在内忧外患中,当罗荣桓“不幸离人世”时产生那种“国家疑难可问谁”的怅失感。

  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全部用典,并以巧妙的借喻,形象鲜明地把当时的这种政治情势,活化成了意境鲜明的优美诗句,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令人回味无穷。斥鷃,蓬间小雀。大鸟,昊天鹍鹏。而前者“欺”后者,而且时有所闻,岂非咄咄怪事。典出于《鹰和鸡》中的鸡“笑”鹰飞得低的故事,更使人觉得可笑、可气、可恼。这一联中的上下句,通过同义相叠而增强了表达效果,在相反相映的两组形象的“不和谐”、“不合理”的关系中,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在戏谑鄙夷之中,同时也透出了诗人的一份忧虑。

  这份忧虑来自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以及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君今不幸离人世”。尾联中的这一句朴实无华,似脱口而出,却充溢着诗人对战友“离世”的难以言状的悲痛伤感和令人心碎的惋惜。一个“君”字,更是包含了无限的意蕴,是对战友的呼唤,又是痛惜中的自言自语,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和未来。于是,结句“国有疑难可问谁”,便在久蓄之势下,冲涌而出,从而把罗荣桓国之栋梁的形象树立了起来,同时也把诗人为国痛惜的感情凸显了出来。如此平白语句,然而字抵千钧,感人肺腑。一句诘问,问苍天,问大地,更是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尾联两句,把追忆与评价、个人与国家、悲痛与惋惜,皆以浓重的感情高度地糅合在了一起,成为全诗一个自然的总结,而且结于发问,情真意切,志深笔长,叫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首悼亡诗,“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且以诉诸各种感官的立体形象美和“沁人心脾的言情”以及“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的语言,成为颇具“大家之作”风范的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且将永为世人所传诵。

参考资料:

1、 天下韶山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池中的荷花和荷叶已经凋敝了。有些枯黄的艾蒿从墙头冒了出来。夕阳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让人感到寂寞无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觉一切正在消失当中。白天将会过去,继而是无尽的黑夜。又怎么能渡过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1(8).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ài)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芙蓉:荷花的别名。萧艾:艾蒿,臭草。孤馆:孤寂的客舍。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zhāo)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昭昭指明亮。争度:怎么渡过。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1(8).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枯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首悲秋的词,其中渗透着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日斜枯馆易魂销”是写个人的情绪。这是古人写悲秋题材时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来起兴的,因此一般都是写眼前实景。而“芙蓉”和“萧艾”两个词出于《离骚》,它们本身又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已落芙蓉”两句虽看起来是“写境”,其实也有可能是“造境”。这种景象,也许确实是当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但“萧艾”与“芙蓉”对举,再加上“半枯”和“过墙高”的形容,实在颇有些调侃的味道。似写实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写景,这正是王国维所擅长的本领。

  但到了下阕,作者就开始把个人不遇的悲伤导向他的主旋律——对整个人间的悲悯了。“坐觉清秋归荡荡”是说,秋天虽然凄凉,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继之以更为凄凉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说,白天很快也就要过去了,继之以漫长的黑夜。这两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种宿命已定无可奈何的恐惧。“争度”,是“怎么度过”。这是一种疑问,其中充满了对人间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