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诸葛祠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𢠢。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𢠢。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2、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一作“中”。
安得万里风,飘飖(yáo)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昊天:夏天。华月:明月。延:招来。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轩:窗。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虚明:月光。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巨细:大小。自适:自得其乐。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荷戈士:戍卒。穷年:一年到头。
何由一洗濯(zhuó),执热互相望。
洗濯:洗涤,沐浴。执热:苦热。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竟夕:整夜。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青紫:贵官之服。
北城悲笳(jiā)发,鹳(guàn)鹤号且翔。
北城:指华州。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复:一作“怀”。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2、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平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3-44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
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心绪(xù)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3-44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2-63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妃归。
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é)眉憔悴没胡沙。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zhǒng)使人嗟(jiē)。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妃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昭君拂玉鞍(ān),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日日:意为一天天。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几时心绪(xù)浑(hún)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心绪:心思,心情。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