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隐轩诗

:
金钱晕花山中奇,七日雾雨人不知。
一朝日出从於菟,毛群惊骇光陆离。
钓竿在手身在野,未用声名动天下。
久幽则见理则然,世间岂有终藏者。
道人见笑皮为灾,羔裘要袖孰剪裁。
男儿独患无文尔,圣世何忧不遇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295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田舍

: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pǔ)忙。
筑圃:修筑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jīng)野气香。
菁:水草。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很像是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江红·怀子由作

: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02、 刘石.宋词名家诵读 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1-222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134、 夏华 编译.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12:97

清颍(yǐng)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huàn)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子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清颍: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宦游:在外做官。孤负:辜负。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萧瑟,指雨声。生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huǎng)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mì)残春,花如雪。
“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02、 刘石.宋词名家诵读 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1-222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134、 夏华 编译.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12:97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近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4-1862、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8:287-2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胡逸老致虚庵

: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yíng)常作灾。
遗金满籯: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作:兴起,成为。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bàng)胎。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宴坐:闲坐。图画:一作“画图”。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首联二句劈空而来,气势惊挺。

  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评家认为这两句“奇”。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见嵩山

: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初见嵩山

年来鞍(ān)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huò)我怀。
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012、 田军 等.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64-965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名篇·宋诗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5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雨

: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参考资料:

1、 杨大中编,唐宋绝句五百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09,第418页2、 严寿澄 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716-717页

耕人扶耒(lěi)(yǔ)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耕人:耕农。耒: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未。”耜为铲,来为柄,称为未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语: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验:证实。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参考资料:

1、 杨大中编,唐宋绝句五百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09,第418页2、 严寿澄 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716-717页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9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