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
海岸望青琐,云长天漫漫。十年不一展,知有关山难。
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
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眼明遗头风,心悦忘朝餐。
大驾今返正,熊罴扈鸣銮。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
系越有长缨,封关只一丸。冏然翔寥廓,仰望惭羽翰。
嘉会不我与,相思岁云殚。唯当袖佳句,持比青琅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独孤及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9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王郎你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愤慨,不必悲哀,我能举荐你这个忧郁而坦荡的人间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你先放下手中之剑,不要犹豫,划船去见西蜀的诸侯。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以你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楼那边已经是春末,我以青眼看着你,放声高歌,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我却已衰老无用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98-3002、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285

王郎酒酣拔剑斫(zhuó)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莫哀:不要悲哀。拔:提拔,推举。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míng)开。且脱佩剑休徘(pái)(huái)
豫章:两种乔木名,樟类,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翻风:风中摇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涉浪,乘浪。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且:暂且。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决的意思。

西得诸侯棹(zhào)锦水,欲向何门趿(tà)珠履?
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得,得其信任。棹: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趿: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春色深:春末。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高歌:放歌。吾子:指称王司直。眼中之人:有两说,一说指作者自己,一说指王司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98-3002、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285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1-5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贾客词

: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商人天还未亮就已起床,仍觉得此时出发已经太迟了。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高山之中有条捷径,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应该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但不幸的是有盗寇埋伏在这条路上,当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金银财宝被人洗劫一空,空落落的钱袋子被丢弃在小路旁。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购买了大宅,却没想到路遇劫匪,葬身荒野。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他的妻子此时不知不幸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自己的妆容,等待商人的归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493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06页.

(gǔ)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贾客: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发:出发。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疾路:捷径。暗行: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寇盗:指抢劫的强盗。

金玉四散去,空囊(náng)委路岐。
委:丢弃,抛弃。岐:一作“歧”,路的分支。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扬州:今扬州,唐朝当时最著名、最繁华的都市,也是当时富商大贾的集散地。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此日:此时此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493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06页.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此诗内容不加雕饰,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唐朝贾客(商人)及其亲人的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和伤感。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中,通过“起”、“言”、“行”等动作,写商人为了谋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从“暗行”照应“灯下起”,口口声声“发已迟”到“终不疑”,都可看出诗人炼句是颇费斟酌的。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两句承接上面,写贾客“暗行”引出的后果。“猛兽来相追”:既写出寇盗的凶残,又自然地引出商人可悲的下场。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这里不写贾客性命如何,却只说了钱财被抢光。其实写钱就是侧写人,而且是更深刻地刻画了人。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古人认为客死异乡是很可悲的,一般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会遭此不幸。“扬州”是当时极为繁华的城市,死者家住扬州,有朱门大宅,竟落到如此下场,实在难以想象。仅此两句,已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了。

  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出语惊人:“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这一方尸骨已抛弃在荒山僻野,那一方尚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等待贾客归来。“当此日”三个字把两种相反的现象连接到一起形成对照,就更显得贾客的下场可悲可叹,少妇的命运可悲可怜。

  诗人这种抒发感想的方法很值得借鉴,比直来直去地发一番议论强得多。这四句诗仿佛在讲客观事实,并不带丝毫主观的色彩。诗人通过几个很妥贴的意象来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这种技巧,在唐诗中是常见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3-124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梦天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月宫的兔子寒蟾在悲泣这幽冷天色,云楼门窗半开月光斜照粉壁惨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月亮像玉轮轧过露水沾湿了团光,在桂花香陌欣逢身带鸾佩的仙娥。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汪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3-34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05-606

老兔寒蟾(chán)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玉轮轧(yà)露湿团光,鸾(luán)(pèi)相逢桂香陌。
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却指东海上的三座山。走马:跑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hóng)海水杯中泻。
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3-34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05-606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9-10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汴河亭

: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劈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参考资料:

1、 宁宗一 陶慕宁.千编经典诗词曲·唐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402、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3、 李刚太 崔立华.名家名吟.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52-534、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1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7-658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pī)昆仑一派流。
广陵:今江苏扬州。帝:隋炀帝杨广。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

百二劈兵辞象阙(què),三千宫女下龙舟。
百二:指炀帝的劈卫兵骁勇。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凝云:浓云;密云。鼓震:谓鼓声高鸣。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归:归附。有道:指唐朝。还似:一作“何异”。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

参考资料:

1、 宁宗一 陶慕宁.千编经典诗词曲·唐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402、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3、 李刚太 崔立华.名家名吟.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52-534、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1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7-658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2、 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993、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122-11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风函谷应诏

: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中国历代女子诗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7-28 .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yǎn)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低云愁广隰(xí),落日惨重关。
隰:低湿的地方。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中国历代女子诗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7-28 .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着重描写函谷关的景色:雄关的秋风、山河的朔气,千岭的偃松、古陵的风雨,广隰的低云、重关的落日。诗人意在大肆地渲染着函谷关的萧飒秋景,格调古朴深沉,充满了浓郁的男子气概。中间着力使用“愁”,“惨”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肃杀的悲慨格调。末句“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异而庄严。虽为歌功颂德,但不失为一首不让须眉的豪放之作。

  作为一名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诗作多数与宫闱题材有关,唯独此篇与众不同。此诗省净而气度雍容,起笔高扬,富于气势。正如苏者聪先生评价的那样:“自拔于陈言之外,别出机杼,而为耳目一新之词。虽是应制之作,却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但在泼墨写意中能做到工笔细描。”诗人突破了应制类诗作的固有风格,展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个性化感受,实属难得。

  从格律方面看,本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诗歌在宫廷诗人手中已经朝格律化发展的程度和事实。初唐贞观时期,主流诗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诗艺技巧,创作出了很多合律诗歌,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这也影响到后宫女性诗歌的创作。喜爱文学,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识毫不令人意外。女诗人的创作尝试在诗歌史上的意义,应同初唐宫廷诗人在促进中国宫廷古代诗歌朝着格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一样,值得后人肯定。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纵论[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7: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