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鸣朄应令诗

:

杂扇虽俱敛,交行忿自分。转袖时绕腕,扬履自开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孝威

刘孝威

刘孝威(?~548)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名不详,字孝威。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官宦之家,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子、刘孝绰第六弟。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孝威以诗胜,三兄孝仪以文胜,故孝绰有“三笔六诗”之誉,气调爽逸,风仪俊举。初为安北晋安王法曹,转主簿。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孝威集》十卷,今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刘孝仪孝威集》。今存诗约六十首。 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重别周尚书

: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边雁(yàn),秋来南向飞。
河:指黄河。南向:向着南方。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茅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你问我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怡悦:取悦;喜悦。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现在面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8-992、 胡大雷选注.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01月:77-78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归濑(lài):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舟:开船。候:等待。

(mò)江免风涛,涉(shè)清弄漪(yī)(lián)
沫江、涉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漪涟: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积石竦(sǒng)两溪,飞泉倒三山。
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竦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竦”同“耸”。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亦既穷登陟(zhì),荒蔼横目前。
亦既:相当于“也曾”、“又曾”,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穷登陟: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目前:面前。

(kuī)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窥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不睹景:看不到太阳。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阳乌尚倾翰(hàn),幽篁(huáng)未为邅(zhān)
阳乌:传说日中有乌,故以阳乌指称太阳。倾翰: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幽篁:茂密深暗的竹丛。邅:难行。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寻:思考。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风雨非攸(yōu)(lìn),拥志谁与宣(xuān)
攸:所。吝:顾惜,忧虑。拥:拥有,具有。宣:表明。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8-992、 胡大雷选注.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01月:77-78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倒”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荒蔼”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窥岩”和“披林”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阳乌”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尚倾翰”、“未为邅”,与上两句的“不睹景”、“岂见天”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返程,最后以“阳乌倾翰”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日垂”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方外交”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而作“高栖之游”的。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苦节之僧,明发怀抱。……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96-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范安成

: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追忆人生少年离别日,后会有期看得很容易。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世事沧桑你我同衰老,再也不像当初握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不要推辞小小一杯酒,分手后恐怕更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梦中寻你不知在何方,如何安慰我这相思意。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83页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生平:平生。易:以之为易。前期:后会的日期。

及尔同衰暮(mù),非复别离时。
及尔:与你。非复:不再像。

勿言一樽(zūn)酒,明日难重持。
持:执。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梦中不识路:《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83页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这是一首写好友老年时离别伤情的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写送别,既不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不通过写景抒情达意,而是从年轻时的分别写起,用一“易”字,说年轻时不把离别当成一回事,总觉得再会是很容易的。这里既是对从前分别的追忆,又是对过去把离别不当成一回事的追悔。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起句自然,平平叙来,而眼前依依不舍的感情隐含其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毕竟是人生中伤痛的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年轻时不在乎,因为来日方长,而年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所剩日子无多,不能再轻易离别了。作者把老年时对待别离的感情和态度与年轻时相比,不但使诗意深入一层,而且把一别之后难得再见的痛苦而沉重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勿言”二句起承转作用,是从离别写到别时的酒宴。说明此次饯别,不同以往,眼前的一杯薄酒,不要再以为不算什么,因为到明日分别以后,恐怕再难于一起把杯共饮了。“一樽酒",形容其少。“难重持”,很难再一同共饮,而且是“明日”,就在眼前。这是多么令人心酸而又遗憾的事情。小小一杯酒,寄托了依依难舍之情以及极可珍惜的知己的无限情意,语调低沉,伤感不已。

  最后,作者则驰骋丰富的想象,想到古人梦中寻友的动人事迹,他想模仿古人,在与范安成分别后,梦里去寻他以慰相思之苦。但是,梦中要迷失道路,好友是寻不见的,因而相思之苦仍消除不了。作者用了“何以慰相思”进行反问,把真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酸楚的心理状态,精细地刻划了出来。这两句诗,把深厚的友情表达无余,把不忍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感情的升华,是痛苦的倾诉,含蓄蕴藉,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诗在沈约的诗作中很有特色,不但句句言别,句句言友情、别情,气脉贯注,波澜起伏,而且通篇率尔直言,语言通畅流利,说话的语气,情感的表达均突出了老年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依依留恋的深情厚意以及凄怆酸楚的痛苦心情。而感情的抒发,来自内心深处,毫无造作之感。另外,诗的风格朴素,气骨道劲,不事雕凿,不用对仗句子,有平易亲切之感。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汉魏六朝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59-16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东田

: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参考资料:

1、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122、 张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3、 彭振刚.《钟山风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1-124、 林之亭,朱梅福.《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合肥:黄山书社,2010:2225、 曹鼎.《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326、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13417、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38、 周期政.《古诗英华解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96

(qī)戚苦无悰(cóng),携手共行乐。
戚戚:忧愁的样子。悰:快乐。行乐:游玩。

寻云陟(zhì)累榭(xiè),随山望菌阁。
寻云:追寻云霞的踪迹,指登高。陟:登,上。累榭:重重叠叠的楼阁。榭,台上有屋叫榭。随山:顺着山势。菌阁:华美的楼阁。

远树暧(ài)(qiān)阡,生烟纷漠漠。
暧:昏暗,不明晰。阡阡:同“芊芊”,茂盛的样子。生烟:指新生之烟。漠漠:弥漫,散布。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荷:荷花。余花:残余的花朵。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不对:不面对着,这里指不饮酒。芳春酒:芳香的春酒,这里指美酒。青山郭:靠近青山的城郭。郭,外城。

参考资料:

1、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122、 张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3、 彭振刚.《钟山风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1-124、 林之亭,朱梅福.《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合肥:黄山书社,2010:2225、 曹鼎.《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326、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13417、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38、 周期政.《古诗英华解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96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参考资料:

1、 王钟陵.《古诗词鉴赏》.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