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史坑冶二首

:
公子词锋莫敢当,更兼世故饱更尝。
区区残寇犹侵侮,愿试胸中却敌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 17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感怀

: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来到莱州,自己一人独自坐在室内,个人喜欢的书籍史典,这间房内都没有。案头上有本《礼韵》,因此随手翻开,拟以所翻开页上的字为韵来写诗。偶尔翻到“子”字,于是以“子”字为韵,写了一首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破旧的窗台和书案上没有一本诗书和史集,给人感觉就像袁术穷途末路生出的感慨:一无所有。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赵明诚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当中,整日闹闹哄哄的无事生非。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写诗需要闭门谢客,在自己的住处焚香静思才会有好的构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在平静中我得到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68.2、 王传胪.李清照与赵明诚[A].四川大学学报:1999(4).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宣和辛丑: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李清照到莱州探望赵明诚。几上:案头。《礼韵》:宋代官颁韵书《礼部韵略》,共五卷。约:拟定。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公路:袁术字公路。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青州从事:指好酒。生事:惹出事端。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燕寝:指官员住所。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乌有、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68.2、 王传胪.李清照与赵明诚[A].四川大学学报:1999(4).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诗的序言部分写李清照到丈夫赵明诚任知州的莱州探望。但却被赵明诚冷落一旁,而且夫妇俩平生爱好金石之物,在赵明诚的官邸中却一样也没看到。可以想像李清照心中的不满和失落。李清照无聊到随手翻案头上的《礼韵》,以翻到的字为韵,来作诗,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诞生的。

  诗的开头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从写生活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心境。而且用典袁术走投无路,身无一物来比喻丈夫所处的环境。虽然明写赵明诚物质上的缺失,但实写赵明诚在精神层次上的缺失。

  接着转入议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表示了轻蔑。在李清照的眼中赵明诚应酬就一个字“俗”,所以李清照说这是喜生事,也就是惹事非。

  后四句绝非赋闲之篇,李清照写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闭门谢客、凝香佳思、偶得佳句、人生知己。李清照把自己的情操、品格、皆融于诗中。在这首诗中她不仅仅是调侃自己的丈夫,也是展现她自己追求的生活情趣。

  其实,赵明诚虽处仕宦,其风雅素心不曾稍减。有知淄州时所书《白居易<楞严经>跋》为证、赵明诚不以“州守”为重,而以“有素心之馨”为得;复从其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支”的情景尤可想其为人,实为李清照的要求甚高。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3.2、 李广堰.李清照的女权意识[A].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踏莎行·院落深沉

: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古筝的弦,黑暗中筝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参考资料:

1、 潘天宁.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3:第208页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niān)得雁难寻,篆(zhuàn)香消尽山空冷。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深沉:深邃隐蔽。北宋梅尧臣《邃隐堂》诗:“华宇何深沉,但闻列图籍。”帘钩:卷挂帘帷的钩子。唐王昌龄《青楼怨》诗:“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宝筝:筝的美称。拈:原指手指捏取、搓搽东西。这里指弹筝时的捻、拢、挑等手法。得: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后,表示行为的实现。可灵活译出。雁:雁柱,指筝面承弦的柱,排列如雁行。雁柱的作用是调整音高。两宋之交的吕渭老《薄悻》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篆香:是用香末盘绕成盘曲状的炉香。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满庭芳》词:“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消:同“销”,耗费。山:指屏风中所画的山。空:徒然,无效果。

钗凤斜欹(qī),鬓(bìn)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钗凤:指饰有凤形的头钗。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唐李洞《赠入内供奉僧》诗:“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欹:斜,倾侧。鬓蝉: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亦借指妇女。南朝梁萧绎《登颜园故阁》诗:“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残红:落花。这里借指憔悴人脸上残留的脂粉。立:副词。立刻,立即。唐周繇《送边上从事》诗:“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褪:减色,颜色变淡。南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传为古蜀帝所化,其叫声若“行不得也哥哥”,人们认为有催归的意思。等闲:随便,轻易。三春:旧指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尽:终止。

参考资料:

1、 潘天宁.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3:第208页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开头两句用“院落”、“池塘”写女主人的生活环境,而这环境的特点是“深沉”与“寂静”,一上来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句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这正如电影镜头的推移,且的是让读者亲自巡视一下主人公的生活天地,从而加深空阔、冷清的感受。一般人喜欢用“帘幕低垂”写孤寂,这固然不错,但往往需要上下文的配合,否则,美满的家庭也能庭院深深、帘幕沉沉。也许洪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愿意在上下文中点明主人公的哀乐,于是别出心裁,炼出“帘钩卷上梨花影”一句。如果帘钩卷上只有“梨花影”前来作伴的生活,那就太空虚和寂寞。以上三句着力渲染了环境。

  她在弹筝:“宝筝拈得雁难寻”,她在出神地望着烧尽的篆香:“篆香消尽山空冷”。吕渭老《薄幸》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却是“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这就加倍的不堪。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也可知矣。“山”是画屏上的山,如牛峤《菩萨蛮》所说的“画屏山几重”。这一句所写的情境,《花间集》中颇多见,如欧阳炯《凤楼春》“罗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兰花》“金带冷,画屏幽,宝帐慵熏兰麝薄”,张泌《河传》“锦屏香冷无睡,被头多少泪”,都可作为理解此句的参考。女主人公这一整夜都是在凄凉中度过,那么未来的一天,又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过片的“钗凤”三句写主人公形貌。在痛苦中熬着日子,“钗凤斜鼓”、“鬓蝉不整”、“慵看镜”,便是相思成疾之状的形象反映。《诗经·伯兮》中的句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以及徐斡《室思》里的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三句正是要表现其无穷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经说过,上半阕的结句是在暗示一夜将尽,到下半阕的结句则说“等闲又是三春尽”。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13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圣无忧·世路风波险

: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人世的道路风波险恶,十年一别只是一瞬间的功夫。人生的聚与散就是这么的长,相见之时还是要及时娱乐。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好酒能消磨时间,忘却时间带给人的痛苦。胡子已白,春风再也不能将它染青了。为了公子喝醉了就往花前倒下,身边的歌妓,且莫来扶。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12,第248页2、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第217页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yú)。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须臾:片刻。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zī)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光景:时光,时间。髭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红袖: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12,第248页2、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第217页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上片感叹世路艰险,聚散匆匆,劝友人且尽今日之欢。与友相逢作歌辞,首句即说“世路风波险”,可见词人在人生宦海中遭受到无数艰险磨难,备尝艰辛沧桑。世路艰险而十年的时光易失,仿佛顷刻须臾之间便过去了,更让词人倍感人生聚散无常,因此更应该加倍珍惜眼前与友人的相聚。“相见且欢娱”既是劝友人也是自劝。

  下片写相聚畅饮,愿为友人一醉,蕴含忧愤疏狂之意。“好酒”二句意为虽然春风不能将白发染黑,但好酒可以排遣不得意的时光。所以词人在词末言道,自己愿为好友花前一醉,即便醉了也不要让歌女来扶。

  词人直抒胸臆、狂放中含愤懑之意,疏放中有沉着之致。同时该词也已不同于五代、北宋的士大夫在词中所普遍表现出来的花间樽前的时代风尚,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政治、人生的感慨,既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同时也加重了这首词的感情分量。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96页2、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20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三衢道中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参考资料:

1、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 .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3-1 :第591-592页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lí)四五声。
阴:树荫。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

参考资料:

1、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 .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3-1 :第591-592页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98-799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琵琶女

: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32、 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年12月:64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

肤莹(yíng)玉,鬓(bìn)梳蝉(chán),绮(qǐ)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绮窗:雕画美观的窗户。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时口语。婵娟:美好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32、 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年12月:64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苏轼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苏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