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抽弦促柱听秦筝(zhēng),无限秦人悲怨(yuàn)声。
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似逐”两句:似,好像。逐,追逐。态,状态,情态。随,追随。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灯影:灯下的影子。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gèng)入几重(chóng)离别恨,江南歧(qí)路洛阳城。
更:更加,愈加。几重:几层。“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发。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
鼎湖的水静静流动,清澈见底,这里就是传说中黄帝乘龙飞天时不小心把弓剑遗落人间的地。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
天宫中美女一定众多,光彩照人。仙人们乘鸾而去消失在烟波浩渺中,也都一去不返。如果再有机会能乘龙飞升的话,我一定到达仙境。
造天关,闻天语,屯云河车载玉女。
登上天门,去聆听天上神仙的谈话,坐上伴着祥云的河车,载着美丽的仙女。
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
载着美丽的仙女,去拜访玉皇,玉皇见到我一定会很高兴,并赐给我天宫玉兔捣制的长生不老药。
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吃了仙药,我就可以长生不老,寿与天齐,可以活到日月星辰都凋谢的时候。到时候我在去看瑶池的王母,她已经满头白发如霜了。
鼎(dǐng)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弓剑:相传黄帝与群臣后宫乘龙飞天,剩下一些小吏不能上去,于是都拽住龙髯不放,龙髯都被拔掉坠落下来,黄帝用的弓也掉了下来,黄帝在百姓的仰望中飞向天庭,那些小吏们只能抱着龙髯和弓大声呼喊,但也无济于事。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luán)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
乘鸾:用箫史乘凤之典故,喻成仙。天关:即天门。
造天关,闻天语,屯(tún)云河车载玉女。
屯云:积聚的云气。
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
紫皇: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白兔:指神话中月亮里的白兔。
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é)眉萧飒(sà)如秋霜。
后天:谓后于天,极言长寿。后用为祝寿之词。三光:日、月、星。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吹角动行人,喧(xuān)喧行人起。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jiā)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日暮沙漠陲(chuí),战声烟尘里。
陲:边陲,边地。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这首诗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他的边塞诗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发生在边陲的一次战斗。“吹角”二句,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笳鸣马嘶乱”以下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语义的重点在自己一方的“马嘶”。马的兴奋,正说明战士的兴奋。“争渡金河水”的“争”,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日暮”二句,写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流露了诗人前期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节奏鲜明,语言铿锵,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乐府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309页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
鱼的眼珠即使堆得比泰山还高,却哪里比得上一块美玉?
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贤甥就是珍贵的明月珠,声望和身价振动了天门。
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
一定会成为我家的宰相外甥,如同寄居外祖父家的魏舒。
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
再看看我自己却缺少良谋大略,至今仍朱取得功名。
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我的处境好似被绳拴任的猿猴,穷途末路,真想像赌博一样奋力一掷五木。
枥中骏马空,堂上醉人喧。
榴头没有池骋干里的骏马,堂上充满醉酒的狂呼。
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
为了酣报故友的恩情,黄金早已挥撒全无。
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
听说你要去陇西郡,真使我心里吃惊不已。
与尔共飘飖,云天各飞翻。
我与你是飘泊的人,如今又要分手各奔前途。
江水流或卷,此心难具论。
江水流淌有时会时弯时曲,我的心绪却难以一一发泄。
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
贫困的人家难于好客,笨嘴人总会感到言词繁绮。
三朝空错莫,对饭却惭冤。
徒然让你冷落寂寞了三日,对着蒲饭惭愧自己的无能。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
嘲笑自己不是个大丈夫,生活中充满了勤劳辛苦。
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
心里番积着不尽的忧愁,发泄给谁才使自己获得解脱?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天地如同一片小小的浮云,我如同细微的毫毛尖。
忽见无端倪,太虚可包括。
看起来天地似乎无边无际,然而天地又被笼括进太虚。
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
不要说什么越走越远,面对分离的岔路口心中又充满忧愁。
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裯。
你我肝胆相近,不似楚越两地一样隔远,远离山河却如同盖一床被褥。
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
如果有一天风云际会,圣明的君主还会把我起用。
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
功成名就时,你如果想起要寻找我,我正在一溪清流、两岸桃花的世外隐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3-385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yú)璠(fán)。
“鱼目”二句:鱼目高高堆如泰山也不如一片玉。鱼目:鱼的眼珠子。一说鱼目指夜明珠。玙璠:美玉。
贤甥(shēng)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明月:珍珠名。
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
阳元:晋人魏舒,字阳元。
自顾寡筹(chóu)略,功名安所存?
寡筹略:少谋略。筹略:筹画,谋略。
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五木:古代博具以所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
枥中骏马空,堂上醉人喧。
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
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
陇西:郡名,唐陇右道有陇西郡,即渭州,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与尔共飘飖(yáo),云天各飞翻。
飘飖:流落,飘泊。
江水流或卷,此心难具论。
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
家:一作“居”。
三朝空错莫,对饭却惭冤。
三朝:即三日之义。错莫:犹落寞,冷落之意。饭:一作“饮”。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
非夫:非丈夫。契阔:勤苦,劳苦。
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huò)?
开豁:解除,消除之意。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浮云:喻不值得关心之事。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十分细微。
忽见无端倪(ní),太虚可包括。
端倪:头绪,边际。太虚:谓气这一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
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
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qīn)裯(dāo)。
衾裯:被子和帐子。
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
云龙:云龙相从,喻君臣遇合。
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
桃花:此用东晋陶潜《桃花源记》典故。言其归隐之地。溪:一作“绿”。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3-385此诗作为一位长辈对晚辈的赠诗,自然不离一些忠告和勉励的话语,同时此诗也抒发了作者理想不得实现的感慨。
诗分四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是对从甥的夸赞。“鱼目高太山,不如一玙璠”,这起句奇绝高迈,犹如飞自天外,落之玉盘。高如泰山的夜明珠,不如一块美玉。这开头的两句议论,引入入胜,又为下两句夸甥作了铺垫。下两句把从甥比作明月,评价何等之高!明月行天,万人仰看,声价动地,自不必说了。一句“动天门”,反衬动人间,一语两面,可谓奇异妙笔。“能成吾宅相,不减魏汤元”两句,用了一个典故。魏汤元即魏舒,少孤,为外祖家抚养。外家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家视魏舒少而慧,以为应验。魏舒曰:“当为外视成此宅相。”(《晋书·魏舒传》)此两句诗意,是赞从甥高才,不弱于魏舒。诗人把如明月一般声价的高五,视为“能成吾宅相”,似有贬抑之嫌,其实不然,诗人是从辈份上立论的,显然含有爱惜之意。
“自顾”以下八句为第二段,诗人自述个人境况。他夸赞从甥“能成吾宅相”之后,自比惭愧,所以有“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之句。李白未获“功名”,是否因缺少筹略尚无定论。“从政治思想家和活动家的角度看,李白实在不算高明”(王运熙《李白集校注·前言》),但他仕路受阻,主要还是因为权贵谗毁。李白政治上受挫之后,仍怀报国之心,但也时有出世之想,泄气之辞。“五木”以下六句,直叙境况。诗人把自己比作“绳系穷猨”,不得自由,心想五木一掷,摆脱爵禄的羁绊。五木,古代赌博的一种器具。《世说》云:桓宣武与袁修道樗蒲(博戏),“袁修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诗人化用此典,内含寓意。李白蔑视权贵,而注重友情。为了报答故交的恩义,他不惜“千金散尽”;为使堂上醉人尽兴,又不惜以骏马换酒。他生性豪侠意气,鄙视黄白之物,每遇故交,慷慨解囊,兴之所至,不惜以“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此诗“枥中”四句自述境况,充分表现了诗人豪爽重义的情性。
“闻君”以下十句为第三段,转写离别之情。“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听到从甥将去陇西,陇西郡乃唐代边陲荒凉之地。西行此地,不能不令人为之一惊。以下则写送别时的复杂心情。意思是想与从甥同去“飘飖”,如寒鸟入荒原,雪天各飞翻。但是诗人心中又有矛盾,没有明说,只言此种心情,如江水流卷,难以陈述完全。“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是说贫家偏偏好客,语拙偏又辞繁,这种自相矛盾难以说明白。因此几天打不起精神,连吃饭也感到无由的羞愧。此番送别之情,写得细密委婉,一语三叹。
“自笑”句以下为最后一段,开解之言。意思是:自笑我不是大丈夫,生来多有苦事难以摆脱。心中积蓄了多少忧愤,何处能得到开豁?想来犹如天地间一层浮云,此身不过是物之毫末罢了;顷刻间即无踪影,终归化入自然之气中了。古代哲人以为“万物散而为太虚”。想到如此,所以“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去去,指从甥陇西之行。临歧,面临歧路。此为宽解之语。“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帱。”《庄子·德充符篇》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诗人借此开斛,既然认为万物皆一,与自然同体,那么山河也就是床上的帐被了。诗人借庄子之言,以表豁达之情。“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易乾·文言》云:云从龙,风从虎。意思是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同类感应。后用以比喻君主得贤臣,臣子遇明君。诗人借此是说从甥西行,如果云龙相从,建功立业,那么皇帝会征召入朝的。最后诗人谈到自己,则另有一番深意。“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是说:成功之后不会忘了我,找我可到有溪水桃花的地方。晋人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那脱离尘世之累的自由生活所在,成为许多政治失意之人向往之处。李白曾有“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郑客西入关》)之句,反映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此诗以“溪水桃花流”作结,暗含诗人隐居之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3-385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6-338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日出东方隈(wēi),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pái)徊(huái)?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biān)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xī)和!羲和!汝奚汩(gǔ)没(mò)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汩没:隐没。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wū)实多。
吾将囊(náng)括大块,浩然与溟(míng)涬(xìng)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溟涬:谓元气也。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参考资料:
1、 王治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