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陕掾梁宏

:
梁子工文四十年,诗颠名过草书颠。
白头仍作功曹掾,禄薄难供沽酒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贾至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 46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书边事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diào)角断清秋,征人倚戍(shù)楼。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对青冢(zhǒng),白日落梁州。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大漠:一作“大汉”。穷边:绝远的边地。

(bō)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叹庭前甘菊花

: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庭前的甘菊花因为移载得晚,到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的没有开花,不能摘来观赏。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等到明天秋景萧瑟人们从酒醉中清醒了,你再开出些残花来有什么用呢?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篱笆边的野地里开了许多杂花,人们将这些细碎琐屑的花采了摆在中堂中观赏。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选注.杜甫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09:18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4.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0-723、 (唐)杜甫著.杜甫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06:35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ruǐ)重阳不堪摘。
甘菊: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移时晚:谓移植以晚矣,故花开迟,而不堪摘。蕊:花心。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堪:能。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làn)(màn)开何益?
醉尽醒:意谓似醉似醒。萧条:寂寥。醉尽醒:谓无菊饮不欢。烂熳:散乱貌。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xié)细琐升中堂。
众芳:泛指细琐之野花。中堂:诗中代指高位。采撷:摘取。升中堂:花得登庙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时。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兹:此。失所:谓失其故所,结根失所,故前曰“空长”。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选注.杜甫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09:18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4.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0-723、 (唐)杜甫著.杜甫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06:35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

  诗先写“叹”的原因是“移时晚”。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菊花应在深秋开放,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候。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

  其后,“明日萧条醉尽醒”,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你开的再绚烂多姿也没有什么用。

  再写“众芳”被采撷,反衬甘菊不被用,更可叹。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纵横交错,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却不被人们所采摘,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时晚”的结局,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秋风里皇宫的众多宫殿更加幽深,昭阳殿里美人的歌声阻断了来信。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只有夜晚的明月陪着皇后陈阿娇,看她在长门宫里等汉武帝的宠爱。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zhāo)阳歌断信沉沉。
三十六宫:极言宫殿之多。昭阳: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陈皇后:陈阿娇。长门:长门宫,长门宫原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以长公主情夫董偃的名义献给汉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祭祀时休息的地方。长门宫在长安城外。后来刘嫖的女儿陈皇后被废,迁居长门宫。南朝时,萧统编《文选》,收录《长门赋》,传说是陈皇后不甘心被废,花费千金求司马相如所做。《长门赋》使长门之名千古流传。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敌人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诗中明言其行止目:“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又抒其报国豪情日:“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或谓“发兵”指天宝十载安禄山讨契丹事,“请缨不系越”句亦涉同年发兵征云南事。总观全诗,乃北游途中抒怀之作.似不宜以时事附会。

  这首诗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光明的憧憬。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90页2、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栾家濑

: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深潭,有时出现湍急流水。流水虽然湍急,但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食物的时候,急流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

(sà)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濑:石沙滩上流水湍急处。飒飒:风雨的声音。石溜:石上急流。

跳波自相溅,白鹭(lù)惊复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这话用来评价王维的这首《栾家濑》实在是再恰切不过的了——此诗中不仅氤氲着恬静淡雅的画面美、流淌着空灵清幽的旋律美,文字的背后还洋溢着精妙的含蓄美,让人读来,直如欣赏一首精妙的音乐一般。

  青山不墨千秋画

  古代能诗善画者不少,独王维“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以与之同时代的殷璠说他“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笔成绘”(《河岳英灵集》)也谈及了他的诗富有画意。的确,他能以绘画之理通于诗。他诗中的画境、画中的诗境,构成了他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诗中多体现的是清灵俊雅的画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从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朴素的爱怜。这首小诗就勾勒出了这么一副流动的画面:

  细雨如烟,仿佛一挂远天的门帘;秋风含情,纤指不时地轻轻一掀。那涨水的溪谷便也有时闪出一汪幽潭,有时闪出一处浅濑。石上的流水明净如绢,轻快地流动着,还不时地打着漩,尤其在曲折处,还不时地有洁白的浪花飞溅,以至于那潜心专注于觅食的白鹭误以为是飞来的石子而吓得“扑棱”一声展开翅膀,飞成一朵生动的白莲,当它明白过来时,便又安然地把脚静静地探入溪间,于是,这里的一切又复归于曾经的静谧、悠然……

  其实,文字的背后还有一幅虚写的画面:面对这一切,诗人声色不动,只是默默地注视眼前的一切,心灵一会儿随溅溅溪水而轻快地流动,一会儿随着白鹭而飞旋……此时此刻,诗人简直早已幻化成了一溪秋水、一缕秋雨、一只白鹭,正以自然神韵、勃勃生机展示自己着的风姿,引动我们心灵的翅膀,翻飞在自然诗海的天空。实有庄周梦蝶之妙,早已不知了何为王维、何为自然……这里,不复再有人与物的界限,诗人不言志,也不抒情;不言我,也不托物。诗人在这样静默自然的观照中见真见性,滤去尘杂,还归于对生命个体本质和本相的最直接了解和领会。难怪明代顾璘所以对此评价说:“此景常在,人多不观,唯幽人识得。”

  所以有此境者,是因为“无尘垢”,那玲珑的秋雨已荡尽了空中的尘埃,事实上也是因为作者的心中没有尘埃,没有杂念,是以能够有这么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也在于作者行文时注意了:

  讲究画图结构:诗中罗列了秋雨、石溜、跳波、白鹭等事物,看上去似乎有点散乱无章,但在第四句中着一“惊”字,画面顿时灵动起来了,也就富有了气韵和生气,从而形成了一幅以“栾家濑”为画布的生动而和谐的完美画面。

  讲究虚实并用:乍一看,诗中除了一个单调的“白”字外便再也没有一个色彩词,其实,这正是诗人的巧妙之处,因为诗里物象暗中却含有色彩,比如雨中浅浅的秋溪当属暗绿、溪中石当属青黛、溅飞的浪花当属淡白、觅食的鹭鸶当属洁白。单从色彩的角度来讲,“白”是实写,其余皆虚写,在这样虚实的交融中,暗色调与明色调的场景统摄在那细细的秋雨里,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迷蒙动人的情景呀。

  讲究动静结合:王维极善于在诗中营造流动的画面,但其画面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动托静,利用动态来传达一种静态美,此诗前三句,事实上全是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静谧中有惊扰、惊扰衬静谧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的虚惊这一“动”来反衬栾家濑的幽静和安宁,使意境显得愈发幽致。

  绿水无弦万古弹

  王维在音乐上也样有着极高的造诣,因此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神奇的音响,并将其表现出来,所以他诗里所营造的画面中常带有万籁的轻吟低唱,给人以宁静、凄冷或愉悦的情感体验,即音韵美。

  诗中细微的风雨声、湍急的水流声无疑给人一种空幽的抒情小夜曲般的美,而那飞溅的浪花、惊起的白鹭则增添了几个协和音符、破了它的单调,这样的画外之音,无疑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空灵澄澈的清幽之境,不仅如此,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讲究着音韵的和谐呢:“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中,叠声词“飒飒”、“浅浅”(读jiān,水流急的样子)本身就很富有音声律动之美,而且上句中“飒”为去声,“中”为平声,声调由高放而低敛,正与飘忽的秋雨自天上飘飘洒洒而来之状相合,下句则以牙音、齿音为主,“流”字为舌音,发音由细碎到圆转,自然会令人联想起泉流的潺潺声。“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既不用象声词摹拟声音,也不用动词、形容词等点明景物发出了声音,而是有意藏声于物象中,却让我们于文字的背后隐隐感觉到了浪花的飞溅声、白鹭的振翅声,这样,把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沟通起来,使音响与景色和谐融合,实在不失为“有声画”,读来果真“如上林春晓,芳林微烘,百转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也正是在这些声响中传达了诗人淡远的情志,所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袁枚《闲情偶寄》),也正是这远离尘嚣的天籁清音,触动了这位敏感诗人内心的高山流水之志,于是发而为诗。

  文字背后见性情

  王维的山水诗在含蓄方面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欲吐而不露,欲彰而暗隐,让读者于留白处会心,感受其内在的意蕴、文字背后的情致。这首《栾家濑》的含蓄美就表现在:

  虚实含蓄:此诗和诗人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一样,也是多在虚处(写景)着笔,让人们从虚的意象里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寻觅诗中含隐的实的事物(情感)。这里写景是虚,诗人喜爱这里的幽境是实,但字里行间“喜爱”(实)二字只字未提,却含蓄地藏于美景之中。尤其是“跳波自相溅”中的一个“自”字,又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切生动的变化,并非人为的安排,而是大自然这个生命世界的自在自为,一切都是自在的自然,这又是借实——“跳波”“相溅”来写虚——自在之心。

  跳跃含蓄:王维其实也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高手,此诗里即可见一斑,他由空中的细雨,到溪涧的湍流、觅食的白鹭,再到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几个空间位置的跳跃,真可谓一跃一景,尺幅万里,带给读者不尽的联想和再创造空间,实有“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脂砚斋语)之妙。

  结句含蓄:王维的山水诗,在“绘画”之后,往往以意蕴深远的句子作结,从而使得全诗境界顿出。此诗即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说明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暗中也道出了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全诗没有华丽的字眼,因而诗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雅之气。让人感觉作者在这与繁华无关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着,淡淡地品味着人生,也正是诗人淡泊到了极致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人读来也觉得霎时心灵中呈现出虚静澄明之貌,仿佛滤去了烟火之气,进入闲散自如的状态,诚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