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怀古

:
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
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154篇诗文

猜你喜欢

落花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参考资料:

1、 张少康.古诗名家诵读本·李商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38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21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客竟去: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参差连曲陌,迢(tiáo)(dì)送斜晖。
参差:错落不齐的样子。曲陌:曲折的小径。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参考资料:

1、 张少康.古诗名家诵读本·李商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38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21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首联是说,高阁上的游客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已经随风飘零纷纷乱飞。

  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人来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为客人去了才“乱飞”,这样一来,连落花也看作有情的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落花虽然早有,客人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绿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颔联是说,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三四两句承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结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对落花的本身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的内心并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诗人十分敏感的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暗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颈联是说,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肠断未忍扫”,就不单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参考资料:

1、 邓丹 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42-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是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以浓郁的诗味。

  首句“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老李(李膺)啊,你真逗啊,还说鹊山湖很近,来了才知道,原来如此遥远。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不过,此行又不是王徽之雪后访问戴胜,我们尽可以慢慢划船回家。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面宽阔达几千里,湖光水波摇荡着青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湖西面正好有月亮,可以单独送你李膺回府。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水向北边流去,我们从南浦回府。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远处的鹊山仿佛围绕着船转,就像要跟着送我们回家。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淡淡的阴云薄雾傍晚自行散开,万里青天白日朗朗映照着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啊一直不肯来?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6-467

(mò)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yìng)楼台。
漠漠:迷蒙一片。淡云,薄云。开:消散。青天白日:谓天气晴好。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有底:有何,有什么事?时:相当于“啊”,语气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6-467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诗歌开篇描写了当天气候的变化。前三句描写了雨后曲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傍晚的天空还飘浮着淡淡的阴霾,但很快就消散了,显出了蓝天白日,碧空如洗,同楼台相映成画,美好的春天也就更为动人了。在曲江上,红花绿树倒映在江水之中,更衬托出春天的美丽。诗人用淡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的画卷,节奏欢快自然。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此诗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花树和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这实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7-8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