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湖水明净只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视觉阔原远,可以把荒芜的徐州城当作山林隐居。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青翠的树林仿佛与含着无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一生诗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才收回,还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中)宋元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82、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3、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4、 王洪著.中国古代诗歌精译:朝华出版社,1993年:668-669水净偏明眼,城荒(huāng)可当山。
后湖:在诗人老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瀛奎律髓》题作“后湖晚出”。净:指湖水清。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明眼:因湖水明净而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城荒:指徐州城荒芜。此句言权且把徐州荒城当山林隐居。青林:青翠的树林。余闲:闲情逸致。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身致:致身于。江湖:指隐士居住之处。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的顺序。该句言文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故言伯季间,喻相差很小,难分优劣。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mù)鸦还。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中)宋元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82、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3、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4、 王洪著.中国古代诗歌精译:朝华出版社,1993年:668-669这首诗写诗人后湖晚坐时所见景致,及其悠闲情怀,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的几年家居赋闲之时。首联是写近景,通过浅水和荒城,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颔联是写远景,写青林和白鸟,充满自由和生机,成为名句。颈联是抒发诗人的感慨,远离官场,隐居山林,名列苏门,颇感欣慰。尾联写归雁和暮鸦,寄托了诗人耿介自守的志气。
全诗淡墨写景,诱人想象,情寓景中,耐人寻味。语言风格似陶渊明,淡而实绮,癯而实腴。
前面两联写景不涉及人,但字里行间却隐然有一诗人在。晚坐后湖,首先扑入诗人眼帘的是后湖,故首句即写“水净”,也是因水之明净而觉眼前一片明澈,极写水之清亮。用“偏”字反映出乎寻常或意料的意思,具有强烈的感受语气:“那湖水竟是非同寻常的清澈啊。”
次句写荒城。“城荒”,写诗人当时看见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为“可当山”,联系颈联的“身致江湖上”一句是说:尽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隐于山林,只能隐于朝市,那么就把这座荒城权且当山吧。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隐于山了。“偏”、“可当”,是诗人的感受、感觉,显示了在首联的带有主观感受色彩的景致外,还有诗人的存在。颔联写青林、写白鸟。暮色笼罩下,诗人看见远处青林中,不断地升腾起迷漫的雾气,蓊蓊郁郁,如同那青林怀着无限情意;又见白鸟时而停在湖边,时而集于树上,显得从容、悠然,仿佛极有余闲似的。其实,从这两句带拟人化色彩的景物描写中,读者又能够看到诗人自己:因为他遥望青林,其意无限,故觉青林似亦有无限之意;恰是他长时间(极有余闲地)瞩目白鸟,才以为白鸟也很有余闲。于写林、写鸟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
颈联便明写诗人自己“身致江湖”,说明他此时正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无所羁绊的隐士(因而才能如此悠闲地长坐后湖,观赏着水、城与林、鸟)。“伯季间”,语本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又《晋书·王湛传》:“王济对武帝曰:‘臣叔殊不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湛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此处当指苏轼、苏辙门下诸君。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说:“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至若陈无己(无己,陈师道的字),文行虽高,以晚出东坡门,故不若四人之著。故陈无已作《佛指记》曰:‘余以辞义,名次四君。’”后来陈师道、李廌与“苏门四学士”并称“苏门六君子”。
尾联写景亦写诗人自己。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儿急急归去。诗人纵目追随着它们的归踪,直至在视野中完全消失。雁已归尽,人却不能兴尽而归,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人的闲散,情的闲适,于此又体现出来了。
此诗重复运用“白鸟”、“归雁”、“暮鸦”三种禽鸟意象,应是白璧微瑕。
陈师道的诗在艺术上的最突出之处,便是表面淡而实际丰腴,此诗亦然。虽出以淡淡的笔墨,诗味却是极其丰腴醇厚的。诗人将自已那种无案牍劳形、无尔虞我诈伤神的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自得之情,蕴于淡墨描绘的景物之中,清神幽韵,而又苍劲雅健。
参考资料:
1、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2、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3、 张海明著.林下风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28-2304、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58-659页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泪水沾满纶巾,连绵不断。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巾,古冠之一种。以葛、缣制成,横著额上。披披:散乱的样子。侧帽:帽子被风吹歪。
石马立当道,纸鸢(yuān)鸣半空。墦(fán)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石马:坟前接道两旁之石兽。纸鸢:鹰形风筝。墦:坟墓。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在群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宛如世外仙乡,往年我曾在那里找水解渴,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跨上马转过一道山梁,几株高柳环绕在桥旁,傍山临水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仿佛是醉墨琳琅。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我要写下一首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几缕微云,一钩新月,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2、 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13-614页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jiāng)忆叩门。
西村: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西陵桥又名西泠桥,又名西村。”但西泠桥在孤山之后,与此诗首句“乱山深处”之说不合,疑是山阴的一个小村庄。桃源:绍兴乡下的一个山村。浆:茶水。
高柳簇(cù)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簇:聚集。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字迹。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gěng)黄昏。
耿:发光照耀。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2、 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13-614页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kuī)我向疏篱(lí),篱疏向我窥。
江南:代指黄州。疏篱:稀疏的篱笆。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行人,代指赵晦之。老:暮年。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惜:依恋。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苏轼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景物梅的形象,又体现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我们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在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院落里,梨花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池塘边,阵阵微风吹来,柳絮在空中飞舞。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多日来借酒消愁,是那么的伤怀寂寞;在寒食的禁烟中,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踪。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想寄封信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574、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这里指代女子。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后常以巫峡云雨指男女爱情。
梨花院落溶(róng)溶月,柳絮(xù)池塘淡淡风。
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淡淡:轻微的意思。
几日寂寥(liáo)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萧索:缺乏生机。禁烟: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旧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因以“鱼书”指书信。何由达:即无法寄达。水远山长: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574、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是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首联追叙离别时的情景。颔联寓情于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颈联叙述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揭示伊人离去之后的苦况。尾联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苦相思之情。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飘忽传神。一开始出现的便是两个瞬息变幻的恃写镜头:“油壁香车”奔驰而来,又骤然消逝;一片彩云刚刚出现而又倏忽散去。写的都是物像,却半隐半露,寄寓了一段爱情周折,揭示主旨。车是这样的精美,则车中人的雍容妍丽,可以想见。然而这样一位美人却如巫山之云,来去无踪,重逢难再,怎不令作者怅惘。“映云”暗用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渲染浓密的爱情气氛。但“云雨巫山枉断肠”,毕竟是一场虚妄。前句写人间,写现实;后句写天上,写梦幻。首联写得兴象玲珑,清新流丽。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宋葛立方说:“此自然有富贵气。”(《韵语阳秋》卷一)反映出诗人的高贵身份。“溶溶月”、“淡淡风”,是诗人着意渲染的自然景象。
这两句互文见义:院子里、池塘边,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阵阵微风吹来,梨花擂曳,柳条轻拂,飞絮蒙回,是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大概是诗人相思入骨,一腔幽怨无处抒写,又适值春暮,感时伤别,借景寄情;或是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过去一段幽情再现。这里展现的似乎是实景,又仿佛是一个幻觉、诗人以神取景,神余象外。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颈联“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写眼前苦况,欲遣不能。多少日子以来只凭杯酒解闷,由于饮得过最,形容憔悴,心境凄凉。“伤酒”两字,诗人颓唐、沮丧的形象可见。眼前又是寒食禁烟之际,更添萧索之感。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想从悱恻的感伤中挣脱出来,探索寄书的途径,去寻觅失去了的爱情。但问得深切,答得无情。“水远山长处处同”一句,乃斩钉截铁之语,如瓶落井,一去不回。原来摆在诗人面前的不是一般险阻,而是永远冲不破的障碍。这两句看似寻常平直,却是全诗中决绝语,最为沉痛哀怨。晏殊在《鹊踏枝》词中有“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说的情景与本诗类似,都有一种难言之隐。
但这首诗寓意更深。“知何处”,一切尚在不解之中,使人感到怅惘;“处处同”则已无疑可置,只有绝望之情。这种情绪在首联已暗暗流露,然后曲折道出,由结句点破,情长怨深。“处处同”三字弦外有音,寻绎其意,乃人事阻隔,才处处有碍,无路可通。此联“妙在能使人思”(钟惺《古诗归》)。
晏殊这首诗一名《无题》,在风格上学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含蓄的手法,表现自己伤别的哀思。诗在表现上,则将思想藏在诗的深处,通过景语来表达,然后在景语中注入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样,诗便显得幽迷怨旷。与李商隐诗风不同的是,晏殊这首诗清而不丽,也没有堆砌典故,所以呈现出一派淡雅与疏宕。
此诗通篇运用含蓄手法,“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怨别”乃全诗主旨。字面上不著一“怨”字,怨在语言最深处。“不再逢”、“任西东”,怨也;“溶溶月”、“淡淡风”,怨也;“寂寥”、“萧素”、“水远山长”,无一不怨。“处处同”则是怨的高潮。章节之间起承转合,首尾呼应也都以“怨”贯串,此其一。其二,含蓄又通过比拟手法表现出来。“油壁香车”、“峡云无迹”、“水远山长”,托物寓意,言近旨遥,“婉转附物,怊怅情切沙(《文心雕龙》)。其三,写景寄兴,“梨花”、“柳絮”二句出之以景语,却渗透、融汇了诗人的主观情绪,蕴藉传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