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xiáng)未归。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shū)。
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lǔ)连书。
“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函(hán)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为易水,嵩(sōng)岳是燕山。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俗变羌(qiāng)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tòng)哭,七日鬓(bìn)毛斑。
申包:指申包胥。
淼(miǎo)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岛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岛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岛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3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zhū)水。
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诸:众多,许多。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píng)风里。
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向晚猩(xīng)猩啼,空悲远游子。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3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郑国铨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7-278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闲情兼嘿(mò)语,携杖赴岩泉。
嘿语:沉默。一作“嘿嘿”。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yú)青缀(zhuì)古钱。
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缀:连结。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鸟路:鸟道,高山小径。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馆娃宫外,邺城西面,都是杨柳依依。远方柳影辉映征帆,近处柳丝轻拂长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杨柳依依,牵系远游的人思归之心甚切。这思归之心,并非那春草萋萋所引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8-59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4-55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59-161馆娃宫外邺(yè)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dī)。
馆娃宫:春秋时吴国宫名。此宫旧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灵岩山上。邺城:三国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操曾筑铜雀台在此。远映征帆:指馆娃宫外之柳,宫南即太湖,故云。近拂堤:指铜雀台之柳。堤,指魏王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qī)萋。
系:连结,拴着。王孙:贵族的后裔,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古时也表示对青年人的敬称。不关:不相关。一作“不同”。芳草:一作“春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8-59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4-55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59-161这首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首句写柳树所在之地,“馆娃”和“邺城”,都是古时与美女有关的地方,西施曾居于馆娃宫中;邺城有铜雀台,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曹操姬妾歌女,都住在此地。这里用这两个地名,不仅使人想见其树,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树与人暗自映衬,柳的娇美自在不言中,并含有思妇以美人自况之意。越觉己美,春思愈切,于是举目眺望,所见只是远近垂柳,拂堤映帆。次句写江岸之柳沐浴春风,飘拂多姿,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馆娃”和“邺城”,一南一北,构成跨度很大的空间,配合着流水征帆、大堤杨柳,构成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而“馆娃宫外”与“邺城西”、“远映征帆”与“近拂堤”,句中自对,则 又构成一种回旋荡漾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二句,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芳草可以使游子怀乡,柳条虽不是芳草,然而它也像芳草一样碧绿,而且还有袅袅长丝,它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使他思归更切。这种意境是很新颖的。但上文既然说杨柳拂堤,枝条无疑是既柔且长,用它来系住游子的心意,又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正是为了加强对方对于己方的系念。有这种习俗,又加上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就让人觉得 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能系住归心了。由此在趁势推进一层:“王孙游兮归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作者巧妙地借此说芳草没有能耐,反衬出柳枝神通之广大。
这首词不仅扣住《杨柳枝》这个词调咏杨柳,而且加以生发,决不沾滞在题上。词中的杨柳,实际上是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词中处处有伊人的倩影,但笔笔都只写杨柳;写杨柳亦只从空际盘旋,传其神韵,这是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8-59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全集祥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27-12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17页3、 费振刚主编,少陵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23页夏日出东北,陵(líng)天经中街。
陵天:升上天空。陵天经:一作“经天陵”。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彻厚地,郁(yù)蒸何由开。
朱光:日光。彻厚地:晒透大地。郁蒸:闷热。开:散释。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苍:苍天。乖:违背,反常。
雨降不濡(rú)物,良田起黄埃。
濡:湿润。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hāo)莱。
万人:百姓。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大河:黄河。化:一作“尽”。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浩荡想幽蓟(jì),王师安在哉。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眇然:遥想。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偕:同。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全集祥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27-12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17页3、 费振刚主编,少陵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23页《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