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十五之郡

: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6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湖南李正字归

: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洞庭湖。值:当。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jiān)(jiā)远。
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历历:清清楚楚。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gěng)介,旅宿梦婉娩。
耿介:耿直。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稍:渐渐。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
亲交:亲友,亲人。息偃:休息。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秋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参考资料:

1、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62-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没蕃故人

: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没全师:全军覆没。

(fān)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蕃汉:吐蕃和唐朝。

无人收废帐(zhàng),归马识残旗。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题湖上

: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围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2、 李时人.《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pú)
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抽:抽出、拔出。裙带:裙子上的飘带。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勾留:稽留,耽搁。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2、 李时人.《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樊维钢,陈铭,朱宏达 .《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 余冠英,陶文鹏,韦凤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魏八

: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前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更沽(gū)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前嘶(sī)马愁。
沽:买。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兴:感兴,感怀。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卖花翁

: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卖花翁摘下一丛新鲜的花朵,担入了许府和史府。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东风吹来,不见百花绽放,寂寥空空,心中失落无比,只知百花闭锁进豪门深府。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

和烟和露(lù)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和烟和露:花采摘下的露珠和水气。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这一联交代卖花翁把花送入贵家的事实。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极言其新鲜可爱。许氏与史氏,汉宣帝时的外戚。“许”指宣帝许皇后家,“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两家都在宣帝时受封列侯,贵显当世,所以后人常用来借指豪门势家。诗中指明他们住在宫城以内,当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这后一联抒发作者的感慨。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十分寂寥。“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但诗人不把这愤怒直说出来,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这真是莫大的憾事;可就连这一点憾恨,也无处申诉。权势者炙手可热,于此可见一斑。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婪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之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现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诗那样直叙铺陈,而是以更精炼、更委婉的笔法曲折达意,即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绝句样式的灵活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3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