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不唱歌了,也不说笑了,整天双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临别时你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1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3-105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北风雨雪: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1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3-105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4-236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将军少年时即从军边塞,在武威镇守边疆,现在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天明时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太阳将落山时便骑马垂鞭醉酒而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在家中看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吹着玉笛,看着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昔日疆场的雄姿豪气,都宛如梦中。且与君趁这大好春光共醉饮一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6-3472、 黄天禄.李白酒诗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1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武威:唐时的凉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入:一作“昔”。银台:宫门名,宫中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 学士院均在右银台门内。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biān)醉酒归。
平明:天大亮时。拂剑朝天: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拂,意为揩,拭。此为挂、佩意。薄暮:太阳将落山为薄暮。垂鞭:垂吊着马鞭。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常用玉树临风形容男士帅气。向:一作“腾”,一作“娇”。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畴(chóu)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huī)。
畴昔:以前,过去,日前。雄豪:英雄豪俊之士。春晖:春日的阳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6-3472、 黄天禄.李白酒诗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1此诗前六句忆郭将军入卫宫廷之得意情状,后二句写自己愿与郭将军共饮取醉以消愁。全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先得宠后失意的将军形象,蕴含了怀才不遇之感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两句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闻 一作:听)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参考资料:
1、 沈红旗编写.唐诗三百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73页2、 王启兴,毛治中评注.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8:第259页山暝(míng)闻猿愁,沧(cāng)江急夜流。(闻 一作:听)
暝:指黄昏。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维扬:即扬州。
还将两行泪,遥(yáo)寄海西头。
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参考资料:
1、 沈红旗编写.唐诗三百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73页2、 王启兴,毛治中评注.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8:第259页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8:第97-98页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斗酒渭城边,垆(lú)头耐醉眠。
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垆头:酒坊,酒家。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