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

: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秋水清澈蝉鸣不歇,远望暮色苍茫洛阳树色依稀可辨。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秋在水清山暮(mù)蝉,洛阳树色鸣皋(gāo)烟。
暮:傍晚。鸣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秋在”“暮”字可以看出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晴气爽,“暮蝉”,黄昏的时候还有蝉在鸣叫。“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只能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水清澈蝉鸣不歇,远望暮色苍茫洛阳树色依稀可辨。
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注释
暮:傍晚
鸣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秋在”“暮”字可以看出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晴气爽,“暮蝉”,黄昏的时候还有蝉在鸣叫。“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只能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6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岳三首·其三

: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军城早秋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极目远望,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一再催促手下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5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1-232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shuò)云边月满西山。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飞将追骄虏(lǔ),莫遣(qiǎn)沙场匹马还。
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5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1-232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朔云边月满西山”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7-6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昔年:往年,从前。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pén)浦沙头水馆前。
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存殁口号二首

: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青,但也已经白了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yào)仍传旧小诗。
席谦不见近:即不见近席谦。近,接近,亲近。近,近来。弹棋:亦作弹棊,弹碁。古代博戏之一。毕曜:肃宗时人,工诗。旧:过去的,原来的。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玉局:棋盘的美称。这里借指善弹棋的席谦。他年:往年,以前。无限:无数,谓数量极多。笑:一作“事”。白杨:指生长于墓地周围的白杨树。几人:多少人。几,数词,用于询问数量。悲:伤心,哀痛。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bà)丹青已白头。
郑公: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粉绘:彩色的图画。随:跟着,随着。长夜:谓人死后埋于地下,永处黑暗之中,如漫漫长夜。指死亡。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泛指绘画艺术。白头:白发,形容年老。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huá)(liú)
何曾:用于反问句,表示不曾。山水:山水画的简称。人间:世间。不解:不懂,不理解。重:重视,看重。骅骝:周穆王八骏马之一。泛指骏马。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紧扣题目和诗的内容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顺承事件,思想感情发展顺序,直接引起下文。善弹棋的席谦,诗人说“近不见。”“近”既可以指时间短,也可以指距离短。从交往来说两人近来没有接近。可见诗人心中却十分想念他。毕曜工诗已殁。杜甫十分关注他生前的诗的流传,一直关念死去的诗人,可以说毕曜活在杜甫心中。

  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事”,承前首句。诗人回忆往年与席谦弹棋,彼此交往的许多给人带来欢乐和高兴的事,其间充满着真挚深厚的友谊,唤起幸福的美好回忆。这句进一步申述了首句诗人思念席谦,想见他的原因。

  这首诗的结语“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用反问,即从问语中推出应当得到的答案,表面上是肯定“几人悲”,实质上是否定。此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悲叹人们对毕曜的冷落,反衬出诗人对死者的无比怀念。反问还有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人的想像和激情的作用。此句还用了因物及人、忆物思人的写法,写得精炼形象而悲怆,感情深挚。诗人怀念之情暗寓景物中,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比直抒更为有力。

  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的郑公是对郑虔的尊称。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多才多艺,诗、书、画造诣均高,尤其擅长山水画。此句用长夜喻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郑公的彩色图画随长夜,成了绝笔。句中饱含悲惋之情。

  次句“曹霸丹青已白头”曹霸著名画家,画马专家,也精于肖像和动物及其它。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困顿,不得志)缠其身。”曹霸生活清苦,热爱艺术,不慕名利。杜甫既赞扬了曹霸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又对他的身世悲痛惋惜。

  第三句“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郑虔善画山水画,曾写诗画献给唐玄宗,得玄宗在画后题“郑虔三绝”。画家黄宾虹在《画学篇》中将其与王维并称,“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郑虔的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杜甫对郑虔的山水画的高度的评价,不是夸大而是出自内心的大加赞许,并非虚誉。

  末句“人间不解重骅骝”是说世间不会看重曹霸及其鞍马画,实际的意思是表示,像曹霸(也包括像郑虔)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德艺双馨的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杜甫在这里讲了真话、实话。这是诗人对郑虔、曹霸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身世和不幸遭遇鸣不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怨。

  杜甫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身世,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社会生存的艰难,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友谊是生活中的美酒,无比醇浓,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这两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友爱之情,非常浓烈,醇美无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杳杳寒山道

: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7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yǎo)杳寒山道,落落冷涧(jiàn)滨。
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xī)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7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