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六觐巢县叔父二首

:
巢岸南分战鸟山,水云程尽到东关。
弦歌自是君家事,莫怪今来一邑闲。
长忆山阴旧会时,王家兄弟尽相随。
老来放逐潇湘路,泪滴秋风引献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10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六十八

: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指庐山。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凤吹笙曲

: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shēng),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玉京:道家所谓天庭。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jiē)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jù)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gōu)氏山。
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为祥瑞吉庆之星,故有“紫气东来”之美号。函关,即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莫学吹笙王子晋”二句:嘱元丹丘语,冀其对己长存顾念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这是李白写给元丹丘的一首送别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作《凤吹笙曲》。《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凤笙篇送别》”。王琦注云:“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飘举。旧注以游仙诗拟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并谓:“此送一道流应诏(当为应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当为元丹丘,其时约在本年岁末。”此说大致可从。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箜篌谣

: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要想升天飞仙,千万不要骑龙,要想游历河川,千万不能骑着老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朋友相交应不分贵贱,就像东汉的严陵和光武帝一样。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可惜周公执政时是如此的贤明,管叔和蔡叔为什么还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汉代歌谣中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汉文帝却容不下淮南王,将他流放。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结交的知己哪里会有呀?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朋友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可是心却如同隔着千重山、千重海。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和他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许多花长在一个树枝上,必然会早早凋谢,桃李开花虽然很美丽,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样。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人像他们一样,结交朋友能够贵贱不相移。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líng)及光武。
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

周公称大圣,管蔡(cài)宁相容。
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

汉谣一斗粟(sù),不与淮南舂(chōng)
“汉谣”两句: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称“九疑”。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bào)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管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此诗叹结交挚友之难。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四句为第一段。首二句比兴,喻交友须慎重;三四句从正面列举贵贱结交而心不移的典范。中四句为第二段,从反面列举兄弟尚不容的事例。末十句为议论,直接表达诗人对结友不易的看法。“兄弟”四句言兄弟尚且如同路人,他人之间的感情隔阂应如山之高,如海之深。“轻言”二句谓不可轻信、轻托朋友。“开(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喻轻诺必寡信,美言必不信,多交必涉滥,是“轻言”二句的形象化。结尾二句呼唤交友古风的重现。议论部分层层推出,条理井然,虚实相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盖得直入云霄。

山出业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梳妆用的起居楼里挂着翠绿帷幔似乎把春色留住了,而舞蹈唱戏的阁楼下摆放着整齐的座椅,金灿灿的,好像把太阳织在了垫子上。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我伴驾同来公主的新宅祝贺,酒宴上大家觥筹交错,纷纷向皇帝敬酒祝寿,一旁还有乐手演奏着钧天乐。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

  这首诗里用到了“鸣凤岭”和“饮龙川”两个地名。鸣凤岭指陕西凤翔县的岐山,因为传说中周朝兴起前这里有凤凰鸣叫而得名。在这首诗里用来说明公主新宅里假山的高大,凤凰也象征着公主的身份。饮龙川,指渭水,这里曾是文王最初兴起的地方。龙象征着皇帝的身份。诗里写了公主新府邸的大概样子,写了园子里的假山池塘,再写起居楼,写戏楼,里里外外到也算是写得周全,然后还写出皇帝亲临举行宴会时的场面,有礼有节,作者应该是位有急智的诗人了。尤其是他想到的比喻,既说明了公主府邸的豪华,又暗喻出皇家的气派和尊贵,唐中宗时期比较繁华的面貌也间接得到了表露,这样的应制诗,皇帝是一定会很满意的。但可惜诗里带出了的安乐公主的奢侈无度,无意中竟成为他日后被处决的罪证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一句,很是生动,翠绿的帷帐垂下,把明媚的春色留了一段在妆镜前,戏台下的椅子上铺着黄色的垫子,金灿灿的,恍然间好像织进了太阳在上面。上面那句“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就没有这一句好,有点生拉硬拽,因为见过鸣凤岭和饮龙川的人到了唐代应该不多了。这首诗尽管辞藻上很华丽了,而且修辞也较为贴切,但却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后人没见过那种场面,但也许是因为诗人急忙中只求说尽好听话而没有用更深意义的说辞。诗人为了支应皇帝,捡尽了漂亮的词汇,没想到这位公主后来怨恨这首作品写得太华丽了,他反而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一首煌煌气派的应制诗,竟枉送了沈佺期的性命,而跋扈虚伪的安乐公主最后也落得个死于非命的结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国谣·双脸

: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啊!多么漂亮的脸蛋啊!饰有彩凤的小篦子别在头上,闪着金光。她穿着旧日的舞衣,因风停息舞衣若无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与浅蓝色互相掩映。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锦绣的帷帐半掩着门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觉得清凉。她仍然戴着红心黄蕊色的花靥,眉间涂的黛色如两条远山。

参考资料:

1、 聂安福导读.温庭筠词集 韦庄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5

双脸,小凤战蓖(bì)金飐(zhǎn)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双脸:两鬓。篦:梳头的工具,比梳子齿密。小凤战蓖:精细的彩凤绘在蓖子之上。战蓖,即蓖子,疑是如蓖子形的首饰。金飐艳:金光闪闪,艳丽耀眼。飐,风吹浪动也。敛:收敛,引申为停歇。藕丝:颜色之一,指青白色,这里借代为衣裙。秋色:浅蓝色。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diàn),粉心黄蕊花靥(yè),黛眉山两点。
绣帷:绣花帷幕。清:使簟席清凉,形容词使动用法。花靥:妇女面上的妆饰物。

参考资料:

1、 聂安福导读.温庭筠词集 韦庄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5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这首词与《归国遥·香玉》一样,也是写美女形象的,两阕的表现手法也一致。只是《归国遥·香玉》写的是春天,而《归国遥·双脸》写的是秋天。 第一句:“双脸。”人们看一个女子,大约首先都是看她的脸。而这一眼就美得人惊讶。只此二字,竟来不及仔细地形容。固然这是词律的要求,但他妙就妙在他的选字。手法虽相同,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又和《归国遥·香玉》有异。那阕是首先写对她的总体的感觉,而这里则是先着眼于脸这一点。这就是大家的手笔,绝不重复自己。

  第二句由脸而及首饰。而将第三四两句合写服饰。又与《归国遥·香玉》有别。首饰和那阕的一样,故较为简单,这次头上的凤钗不是玉而是金的,自然凤口中也衔着宝石的流苏;它在头上不停地颤动着,这就使人物也生动了起来。古时妇女的头上还会插上一些梳子、篦子,那也许是金的,故他这里着了一个“艳”字,那是金光闪闪的。

  第三句“舞衣”,点出了词中的主人公是个舞妓或侍姬的身份。“舞衣无力风敛”,这是形容她舞罢的样子。舞衣因停止了舞蹈,无风而自敛,若无力般地垂着。自然,这“无力”也可以是写舞女的娇慵。这一场舞,使她用尽了浑身的气力。还有一层意思是她穿上了昔日的舞衣,然而因为无须舞了,这舞衣也和人一样,因情绪的低落而无力地垂着。从整个词读来,似乎更应是这后者。她此时的穿着旧时的舞衣,是忆旧,也是惋惜。今日无可舞者,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无可舞者,也就是无可悦的了。司马迁同时相并的还有一句是:士为知己者用。故这二者的情愫是可以相通的。“舞衣无力风敛”,旧愁新怨都从这一打扮上透露了出来。无力,是说舞衣质地的极其轻薄,仿佛不能自持,故而经风一吹,都紧紧地贴在了身上,显出了窈窕的身子和飘飘欲仙的姿势。同时,也是衣著者的慵态。读来未免楚楚动人。最后说明了衣服的质地是如藕丝织成的那样轻薄,而颜色则是金黄色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故以黄色为秋色。这舞衣质地之美,与衣著者的无力之神态,这就做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美,它透露出的消息,决不是快乐而是忧伤。这忧伤不论是出之于外力还是发自于自己,总之,读得人满是愀心的疼痛。

  下片,同样是全景式的描写:因为秋凉了,故而把竹帘换成了锦帐绣帏,然而同低垂的帘子一样,它也无需撩开,故而仍任它们自在地斜斜的掩着。写出室中人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晓则晓矣,说什么“清晓”,这是从人的心理上过渡来的。天光了,这个早晨却是这样的清冷。因为帘子半撩着,所以也看得见早晨外面的露珠,不知怎地,让人由露珠而感到她那床上垫着的篾簟子,一定也是冰凉的。这都是极写她的孤寂。

  末二句,可谓伤心已极之句。人没有来,然而她仍然盛妆着。将一张粉脸,打扮得如花一样,粉心、黄蕊、眉山,这都是当时的时样打扮。下文词人没有说。然而其实他通首都说了,纵然打扮得再美,也不过是再一次的重复昨日而已。因而,此情却极其可悯。

  其实,温庭筠虽然在字面上写得极其香艳,而实际上,内里却又是极其悲凉。外热而内冷。他是在将美撕毁给人看,所以他所写的实际是一曲悲剧,是脂粉中的不和谐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