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秀才

:
正是叹羁游,知音拜楚侯。何须辞远道,自可乐扁舟。
倚棹江洲雨,闻猿岛岫秋。谢家山水兴,终日待诗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栖白

栖白,僧唐代人,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 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là)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腊月:农历十二月。天街:京城里的街道。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jí)(lí)衔。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风·齐有倜傥生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299-3002、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5-146

齐有倜(tì)(tǎng)生,鲁连特高妙。
倜傥: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鲁连:战国时期齐人鲁仲连。高妙:杰出,出众。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yào)
明月:指夜明珠。《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光曜:光辉。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末照:犹余光也。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典故,可见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尚气节。游赵之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求援于魏国,魏安釐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往见赵相平原君,陈以利害,义不帝秦,坚定赵王抗秦之决心。鲁仲连帮助赵国坚定信念击退秦军后,平原君赵胜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复见。

吾亦澹(dàn)荡人,拂衣可同调。
澹荡:淡薄,不慕名利。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同调:谓志趣相合。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299-3002、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5-146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299-30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歌行

: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旷野饶(ráo)悲风,飕(sōu)飕黄蒿草。
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饶:多,丰富。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蒿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同袍:同胞挚友。《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
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达命:蒿命,通达生命。长歌: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木兰庙

: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fú)云堆上祝明妃。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参考资料:

1、 缪钺.《杜牧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01:P73~P742、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一版:5993、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修订版)》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96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烟收湘渚秋江静

: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花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湘江无烟,一片宁静,带露的美人蕉哀泪湿红。舜帝驾鹤飞去影无踪,二妃啊,几回回魂断望长空。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翠竹上留下他们斑斑泪痕,幽怨的瑟声弹起在湘江浪中。如花似月的二妃鬓云浓重。而今在湘妃祠中灰遮尘蒙,粉销香冷,相伴苦雨凄风。

参考资料:

1、 赵伯陶.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46页2、 王丙岐 .中国古代佞幸史(上、下):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6月:第104页

烟收湘渚(zhǔ)秋江静,蕉(jiāo)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湘渚:湘江的水边陆地。蕉:美人蕉。五云白鹤:仙人所乘的五色云彩和双双白鹤。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huán)月鬓(bìn)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翠竹:翠竹上留下带怨的珠泪。这里用湘妃的故事。据《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竹文全成为斑。故称为“斑竹”或“湘妃竹”。闲调:在湘江波浪中,湘灵弹起了宝瑟。调:弹奏。湘灵即湘妃,即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就是指此。花鬟:花如鬟,月如鬓,绿云如发,一层又一层。这是一种艺术的联想,较一般比喻更开阔自由。 绿云重:形容鬓发浓美。古祠:指今湖南湘阴北洞庭湖畔之黄陵庙,即湘妃祠。

参考资料:

1、 赵伯陶.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46页2、 王丙岐 .中国古代佞幸史(上、下):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6月:第104页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词从环境描写入手:“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位愁红。这两句景物搭配上,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前句是全镜头,摄取了秋江、秋空和洲渚的画面,显示出远景的辽阔以及秋郊的寂寥。后句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在蕉花上。美人蕉叶肥花大,花色深红,惹人注目。但是这一句的描写,却打上了深深的感情色彩。词人构思的艺术匠心使此带露的鲜花,带上了人具有的饮泣、愁怨的情态,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凄凉愁怨的主调。不仅如此,词人何以选择蕉花而不是其他的花来描写,除了因其显眼这一点外,还隐喻的有“美人”之意。这两句,既描写了黄陵庙的环境,也暗喻了庙中女神湘妃的愁怨情怀,开篇起得很好。“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牡丹亭》中杜丽娘因爱而生,又因爱而死,可见世间爱是可以穿越生死路。当娥皇、女英在现实中得不到爱情时,便投湘水而死,化为“湘夫人”,鼓瑟之声,希望远去的心上人的灵魂还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声,借以寄托慰问、慰藉哀思。帝舜走后,二妃惟有时时弹奏瑶瑟,让美妙的音乐声荡绿波,借以寄托慰藉哀思。黄陵庙里的神女塑像栩栩如生,香冷粉消的花容月貌楚楚动人,头上梳着像花一样的环形发鬓,耳边的头发似绿云重重,二妃居于古祠殿中只有飒飒冷风濛濛苦雨与她们为伴,表达了二妃的凄怨和内容的情感。挥泪成斑,湘浦鼓瑟充满了飘渺的神话色彩,也充满了浪漫气息。“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又是词人惋惜二妃悲剧性的死,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 [6]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以其哀婉动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文人墨客歌吟讽咏的常见题材。张此词即咏此事。词的上片“烟收”二句用环境烘托悲剧的气氛。紧接三句写二妃离京寻舜帝于水云之乡,形象动人,情意婉转。下片开头二句写出湘妃竹与湘妃鼓瑟的故事。后三句又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与开头悲剧呼应。

  这首词咏怀古迹,凭吊湘妃,将追怀帝舜的湘妃如怨如慕之情写得“祭神如神在”,且写了人神之共性,具有人类通常具有的优美情怀。全词以景起,以景结,中叙二妃事;娥皇、女英的形象与黄陵庙环境的阴冷气氛融为一体,情景相生,酿造出一股凄凉愁怨的情味。作品“极缥缈之思,不落凡俗”,成功地运用神话题材,创造出幽艳空灵的审美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05-20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