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女出参丈人词

:
凤钗翠翘双宛转,出见丈人梳洗晚。
掣曳罗绡跪拜时,柳条无力花枝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徐凝

徐凝,唐代(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诗人,浙江睦州人,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全唐诗》录存一卷。 9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

: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帆施停却棹,是船行。
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轻轻地摇着橹帆用划桨,船儿都行走的飞快。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帆动,是船行。
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lǔ)觉船轻。柔橹(lǔ)不施停却棹(zhào),是船行。
五里滩:河上的一个地名。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其一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九曲(qū)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自天涯: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参考资料:

1、 郭亚丽.从《浪淘沙》九首看刘禹锡其人其诗[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悯农二首·其二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残丝曲

: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垂杨的绿叶已老,莺鸟在哺育幼雏,柳絮不再吹绵,黄蜂儿已不见踪迹。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手执银壶,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花台已经向暮,芳春就要告辞,晚风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飞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夹城路结满榆荚,似在催游人归去,哦,夹城路,一条青钱铺就的路。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垂杨叶老莺(yīng)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残丝:游丝也,虫类所吐之丝,飘浮空中。沈约诗:“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

绿鬓(bìn)年少金钗客,缥(piǎo)粉壶中沉琥珀。
绿鬓:乌黑的头发。年少:少年。金钗客:指女郎。缥粉:青白色。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或红褐,此指琥珀色的酒。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yú)(jiá)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沈郎:晋代沈充,《晋书·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青钱:榆荚,色白,成串,形似钱。夹城: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中有路,很宽大,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芙蓉园游览的通道。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首二句写暮春景象,诗语无片言只字言及暮春,远比明言还要强烈。因为四种物色的形象是那样鲜明,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以看出:那育雏的春莺就栖止在浓枝密叶之中,那欲绝的游丝也正伴着黄蜂飘然飞去。动静相问,层次分明,交织成一幅浑融的圆面,见出诗人运笔状物之妙。

  次二句转入人事活动。两句诗只摆出青春少年,妙龄女子,青白色的酒壶中满盛着琥珀色美酒,不再说什么,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饮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眼前。至于那宴饮的具体情景,是否“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欺缴”,都留给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加以补充。艺术的启示力极强,含蓄而有余味。将这两句与首二句合观,宴饮乃发生在暮春背景之下,这不禁又发人深省。明媚春光,可谓良辰美景。男女游赏,可谓赏心乐事。面对暮春,他们是想用赏心乐事去冲淡良辰美景即将逝去的失落心境呢?还是惶恐于良辰美景的即将消歇,想更多享受一些赏心乐事呢?总之,两种情景的重合,使这两句诗从字面之外喷薄出一股珍时惜逝、汲汲不可终日的浓郁情思。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而是产生于甄种情景的配合,耐人品味,妙不可言。

  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这样一点简单的意思,用了四句诗,却不觉冗长,其中大有奥妙。“花台”二旬将花与春充分拟人化,写得生动引人,情意缠绵。本来是春去花谢,主动者在春,诗人却偏偏反转来说,花谢春归。由于花事欲暮,不免使春兴味索然,要黯然辞别归去了。然而花对于春,又是那样饱含系恋之情。你看,花瓣虽已离枝,却还要做一次最后的挣扎,随风回旋起舞,它是多么想用自己的生存留住那美好的春天。这落花恋春的背后又何尝不括含青年惜时的深慨。落花的情态又不免诱发一个问题:它那竭尽生命的努力,便能留住春天吗?这使得后两句很自然地成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呼一应,迭宕有致。四句诗里隐含一问一答,以落花为问,以榆荚为答,构思巧妙,笔路活脱,意趣盎然。

  这首诗形象凸出,色彩鲜明,无论是垂杨春莺,残丝黄蜂,还是绿鬓金钗,落花青钱,无不、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们脑中。而其组章造意,含蓄奇掘,攫人思绪。这些都表现了李贺诗艺术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639页2、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沙堤行·呈裴相公

: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长安城中专为丞相和枢密重臣从私邸前往宫中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早上即使刮风也不会尘土飞扬,即使下雨也不会有污泥。

宫中风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宫中用于记时的风制漏壶显示过了三刻(推测为五更三刻,一般官员五更二刻上朝列队),丞相才在身着红色服饰为前导的骑士引导下来到宫门前。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在前来的路上,两旁高楼上的歌姬和乐师都停息了歌声和演奏,路上车马和行人都不得不停下回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掌管巡察街道和里巷的官吏前后大声呼喊着为丞相车马队喝道,车马队前十里以外都成了无人阻挡的空路。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然而,这表面的威仪和煊赫都是暂时的,白麻制成的皇帝诏书一下发,丞相的官印就要移交,朝中权位就要更替,为新任丞相和枢密重臣新铺筑的沙面大路还没建好,为前任旧臣所铺筑的沙面大路就因无人看管维护而湮灭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