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姚员外见过林下

:
扫苔迎五马,莳药过申钟。鹤共林僧见,云随野客逢。
入楼山隔水,滴旆露垂松。日暮题诗去,空知雅调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可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93篇诗文

猜你喜欢

荷花

: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夏日荷花绽放,摇曳多姿没有什么花能与之匹敌,它的花香也是别具一格。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李将军家为乘凉而设席,我乘马伴着那夕阳而来游曲江。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游江归来,看到烛光下的锦被,想起伊人,想到你我曲江相遇之景,你渡水而来打湿了罗袜。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想到秋天来临之前你我将要分别心中苦闷,天各一方唯能于梦中见其倩影了。

参考资料:

1、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7-83、 ​吴慧.李商隐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第220页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并:比,匹敌。

瑶席乘凉设,金羁(jī)落晚过。
金羁:饰以黄金的马笼头。傅玄《良马赋》:“饰以金羁,申以玉缨。”落晚:向晚。

回衾(qīn)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zhào)歌。
前秋:秋前。棹歌:一边摇桨,一边唱歌。《南史·羊侃传》:“善音律,自造采莲棹(声曜)歌两曲,甚有新致。”

参考资料:

1、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7-83、 ​吴慧.李商隐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第220页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这是一首咏荷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诗人的婚前大胆追求阶段内心美的期待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诗一开头便极言荷花之芙,先说它的色,后写它的香。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十亩方塘,田田绿盖。颜色纯净,姿态婷婷,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新明丽之美和那红绿相映所产生的美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其色如此,其香也独具一格,英特点是“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这既“远”又“清”的芳香在群芳之中的确是少见的,所以,从色彩和香气上看,荷花确实不同一般的凡花俗卉。难怪诗人惊叹它“无色可并”,无香可比,深深地迷恋上它,实际上这是诗人为爱侣的美色而醉心。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前一句是在月下观赏,后一句是在夕阳下观赏。调整后的语序是:“金羁落晚过,瑶席乘凉设。”夕阳下的荷花自有一番风韵,那鲜艳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荷叶,本已娇媚非常,这时它上面又洒上了夕阳的金辉,带上了“金羁”。就更加鲜艳绚丽、光彩照人了!而月下的荷花,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也是令人心醉的,淡淡的夜色。皎皎的月光。这是荷花的衬景。徐徐的清风,摇动着花朵花叶,又给这奇妙的画面增加了动感。此时的荷花娇美轻盈,摇曳多姿,仿佛月中的仙子,款款移步于琼楼玉宇之中,与特有的环境,特有的氛围交织共融,产生梦幻一样的关,这两句的实际内容是诗人从傍晚到黑夜约会情人,面对爱侣时的情形。诗人同时写的《曲池》一诗有“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五、六两句“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也是描写与爱侣的欢会。前四句主要是托物寓意,用的是曲笔,写得比较“隐晦”,而这两句近于写实,比较明显。前一句侧重于场面描写:又点亮了灯,明亮的灯光照着锦被。由这场景可知两人的感情达到何种地步了。后一句重在写人,交待得十分清楚:女方是渡水而来,罗袜已经被水打湿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也表现出诗人的细心。

  最后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前秋”是秋前之意,因为前面是“预想”.当然不会是过去时而是将来时。“棹歌”一句是用典。《南史·羊侃列传》记载羊侃“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此外“梦棹歌”即“梦采莲”之意,也即梦想再次相会的意思。“莲”,是“怜”的谐音,“采莲”(怜)意为求欢。这一联中的第一句,推开了一步:诗人此时本来是和情人欢会。

  鱼水相得,可是却又忽然间发愁了。愁什么?原来他想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要与恋人分别了。于是便预想起别后的情况:天各一方,不易相见,只能是“梦棹歌”,即只能在梦中相会了。相会之时想到离别。心中犯难;离别之后,又难相会,更令人难以忍受。实在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啊!这推开一步的预想,从侧面透露出两人感情的深度,所以,当诗人的这位爱侣后来亡故之后,他故地重游之时。眼见凤去楼空,抚令追昔,无限凄楚:“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在那荷叶初生的春天我与你相遇,并从此增添了离愁别恨,而今你像枯荷一样谢世了,只留给我一片凄凉。只要我身在人世,对你的情意就永远不会消失。曲江池头那无尽的流水啊,你带给我多少惆怅!可见《荷花》一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它是李商隐爱情生活的写照。

  这首诗主要用象征手法,借描写荷花来寄托自己的情事。本来是描写自己热恋之人,但却不直接描写女方本身,而是以荷花出之。即使是描写欢会之事,也不用直白之笔,而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面暗示,没有露骨、庸俗的平直之语。

参考资料:

1、 靖宇.唐诗多用途 多功能辞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83-842、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四首

: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参考资料:

1、 江湖夜雨 .千年霜月千家诗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25 .2、 龚笃清 .杜甫诗精选精注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07 .3、 韩成武、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 .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qiàn)北行椒(jiāo)却背村。
行椒:成行的椒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先有蛟龙窟(kū),竹石如山不敢安。
青溪:碧绿的溪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黄鹂:黄莺。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xì)地怯成形。
隙地:千裂的土地。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参考资料:

1、 江湖夜雨 .千年霜月千家诗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25 .2、 龚笃清 .杜甫诗精选精注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07 .3、 韩成武、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 .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一)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二)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三)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四)

  第四首诗为药圃而赋。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鳌)当另有所据。”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但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参考资料:

1、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2、 王新龙 .杜甫文集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15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室雪晴送王宁

: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一峰晴朗阳光照,一峰皑皑铺白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隔城遥望半山上,处处青松连青松。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余辉斜照景色美,妙不可言趣无穷;白云几缕有还无,山光变化难形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王宁与我兴致高,赏玩幽境忘启程;北风呼啸声凄厉,吹在身上透骨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浮桥依依惜别时,紧勒辔头马不行;不忍离别频回首,含情眺望南山岭。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唐]李颀著.李颀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101-102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见:同“现”。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é)峨千万重。
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峨峨:盛多貌。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过景:落日余辉。不可道:妙不可言。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与我玩幽(yōu)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行人:指王宁。幽境:清幽的胜境。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惜别浮桥驻(zhù)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唐]李颀著.李颀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101-102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开头两句,勾勒出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总的景象。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形态各异,有“九顶莲花砦”,有“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但是诗人不是写少室山峰各种奇异的形态,而是写少室诸峰雪后的奇姿丽容,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雪后初晴,少室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溶化,现出了青翠秀美的本来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阳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盖,在日光映照下,红装素裹,更加绮丽多姿。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如果说头两句,诗人好象从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那么这两句诗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城中遥望少室诸峰。从城内望山,因为有城郭阻隔视线,只能见到山的上一半,这半山峰上布满了青松,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更显得苍翠挺拔,刚毅顽强;而周围的山峦,重重叠叠,尽被白雪染成素色,青峰白雪,翠玉交辉,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妩媚。

  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诗题中“少室雪晴”四个字到此写足,下面写题目的最后三个字。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四句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静态之美,这两句则是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动态之美。落日余辉,斜照山峰,那夕阳的红光给少室诸峰一座一座地着色,使少室诸峰不断地变换着色彩,一时说不清它的奇妙、绚丽;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生动活泼,婀娜多姿。诗人既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少室诸峰的绝妙奇景,又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首写景送别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绮丽多姿,分外妖娆;后四句写送别王宁,依依惜别,无限深情。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就围绕“送"的行动展开。诗人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馆

: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微风轻轻拂过水面,远处传来夜市歌女那婉转悠扬的歌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站在夜市旁边的水亭之中,放眼望去,在夜市的灯火之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líng)歌慢慢声。
江馆:江边客舍。细风:微风。 菱歌,采菱之歌。慢慢:舒缓悠长。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亭,旅馆中的水亭。小市:小集市。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馆临江,所以开头先点出环境特点。“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新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婉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婉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想。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安恬美好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特有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情。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鲜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始则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则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面前了。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衰。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欣喜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常出现诗人笔下。这恰恰反映出了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和审美感情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55页-6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怨别

: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sà)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相向:面对面。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曲:心事。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

  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

  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