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秦山人赠别二首

:
知君高隐占贤星,卷叶时时注佛经。姓被名公题旧里,
诗将丽句号新亭。来观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护触瓶。
我有主人江太守,如何相伴住禅灵。
谁知卧病不妨禅,迹寄诗流性似偏。叶示黄金童子爱,
书题青字古人传。时高独鹤来云外,每羡闲花在眼前。
对此留君还欲别,应思石de访春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皎然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397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瑕丘王少府

: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
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
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
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王少府,你玉树临风,身姿矫捷如仙鹤,神态超然像神仙。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
你就是汉朝的仙人梅福啊,为什么来南昌作府尉?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你抱元守一,无为而治,甘守寂寞,清风袅袅,琴声铮铮。

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
你操持高尚,不入巢穴,冰清玉洁。

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
挥笔之间,诉讼了结,傲视王侯,目送飞云。

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
我现在隐居在渔民屠夫之间,你要玉与石分清。

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
无缘与你高谈阔论,只好远远地致意,表示仰慕之情。

(jiǎo)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wèi)
梅生:即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为郡文学补南昌尉。王莽篡位,隐于九江一带,后传说成为神仙。见《汉书·梅福传》。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鸣琴:喻瑕丘县令。此用宓子贱治单父典,孔子的学生宓子贱为单父宰,弹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
操持:常释为料理、操办、处理等。于此,则意为操守。

毫挥鲁邑(yì)讼,目送瀛(yíng)洲云。
鲁邑 :即唐鲁国之都,兖州治城瑕丘,今为兖州市。瀛洲:海上仙山名。

我隐屠(tú)钓下,尔当玉石分。
屠钓:此为李白用姜尚典以自喻。玉石:句读当为“玉、石”,玉即美玉,李白隐喻自己;石为普通石头,喻平常之人。

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
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
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
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冬,李白由安陆移家兖州治所瑕丘县城东门外,此诗为李白移家之初,首访兖州瑕丘地方官王县尉之作。

  此诗寥寥数笔就把一个清心寡欲的好官吏刻画得栩栩如生。犹以“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两句把王少府的精干清高表现无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书边事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diào)角断清秋,征人倚戍(shù)楼。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对青冢(zhǒng),白日落梁州。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大漠:一作“大汉”。穷边:绝远的边地。

(bō)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细雨

: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使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

(wéi)飘白玉堂,簟(diàn)卷碧牙床。
帷:帷帘,这里指细雨从天而降,形同疏帘。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簟:竹席。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楚女当时意,萧(xiāo)萧发彩凉。
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萧萧:清凉的。发彩:形容秀发光泽华润。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卫八处士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驱儿 一作:儿女)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生别离不能常相见,就像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你起我落。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夜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打听昔日朋友大半都已逝去,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挚友,热情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端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9-101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79-28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shēn)与商。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商,二星名。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苍:灰白色。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旧:一作“访问”。惊呼:一作“呜呼”。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háng)
成行:儿女众多。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未及已:还未等说完。“驱儿”一作“儿女”。罗,罗列酒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āng)
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累:接连。觞:饮酒。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山岳:指西岳华山。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9-101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79-28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驱儿 一作:儿女)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开头四句说,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今夜又是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四句是说,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古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的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何以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呢?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的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的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没想到我们已分别二十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伤痛。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这两句是说,相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这四句是说,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的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这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笔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谊。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的带过,可见其裁剪精炼之妙。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两句是说,冒着夜雨剪来了新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从中看到处士的热情款待:酒是让儿子立刻去张罗的佳酿,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这四句是说,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一连喝干了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这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的点出了今昔的感受,总束上文。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末两句是说,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末两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寻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

  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69-170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69-170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2-323页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rú)
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妾家高楼连苑(yuàn)起,良人执戟(jǐ)明光里。
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何不:一作“恨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2-323页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载于《全唐诗》卷三八二。下面是国学大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徐永端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8-7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