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故人西辞黄鹤(hè)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fān)远影碧(bì)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页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00-302页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行程被大雪所阻,滞留在宛地,日暮时只能眺望着洛阳。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苍茫的旷野,故乡的山河不知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一缕孤单的炊烟在村中冉冉升起,迟归的大雁也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了。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近处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岗被积雪覆盖,只有饥饿的老鹰还在寻觅捕捉雪中的野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我从少年时起就摆弄文墨,专注于诗词歌赋。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可惜多次上京都没有考中,我现在已羞于回家了,只好彷徨而无奈地守在这回家的路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2、 孙建军等.《全唐诗》:线装书局,2002年:第1213页我行滞(zhì)宛许,日夕望京豫(yù)。
滞:不流通,引申为滞留。宛许:即宛地,泛指南阳以北。京豫:指洛阳。唐时将洛阳设为东都。因其地属豫州,故称为京豫。
旷野莽(mǎng)茫茫,乡山在何处。
莽茫茫:郊野广漠无际。乡山:故乡的山脉。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村际:中间。
积雪覆平皋(gāo),饥鹰捉寒兔。
平皋:平原。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文墨:写文章。属意:倾心。章句:章节与句子。
十上耻还家,裴(péi)回守归路。
十上:多次上书。此借此科考落第。裴回:徘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2、 孙建军等.《全唐诗》:线装书局,2002年:第1213页此诗前四句交代时地,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的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的处境;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全诗表达了诗人忧郁和冷漠的心情。
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的渴望,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一个“望”字,让诗人哑口无言,痴呆傻愣。一个“莽”字,透露了诗人的心凉。
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孤烟”、“归雁”、“饥鹰捉寒兔”等,一片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此时的处境。“孤烟”可以看成“孤”,此时看出诗人的内心的孤独。一个“覆”可以看出当时下雪之大。
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十上”一词借远古的苏秦两手空空,失败而归,耻于回家的经历,抒发自己想家,而又不敢回家的感慨。
全篇写景抒情真实自然,曲折凄楚。“守”字写他在旷野上徘徊不已等待雪过之后重登归途,更表现出一种茫然呆滞、六神无主的心理与神态;如从深层的兴寄的角度看,则可看做是诗人在人生的出仕与归隐之间傍徨矛盾、最终不得不归隐的象征性描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38-39页2、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328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深宫里春日的白天,只见到黄莺鸟长出了新的羽毛。在花下挖空心思玩“斗百草”,输赢的赌注需要成斗的金银珠宝。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到了晚上,整理下并不完整的妆容,在御前很随意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谁知这曼妙的身姿,不久就把君王逗的开心起来。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jī)满斗。
披:长叠;新长出。新绣:新的衣服。这里指“新的羽毛”。斗百草:斗百草又称鬭百草。一种中国民间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巧求:挖空心思去找。只:语助词,用于句尾或句首。珠玑:珠宝。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ní)裳(cháng)。谁道腰肢窈(yǎo)窕(tiǎo),折旋笑得君王。
霓裳:霓裳羽衣舞。折旋:不久便折服。笑得:欢笑了;逗乐了。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地面上小草泛着嫩黄的暖色,虽然天空中的云显得那样的灰暗,可是却挡不住春天的生气勃勃。这时飞絮迎面扑来,轻轻的从我脸颊上滑过,好像是在安慰我,并为我送行。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我曾经说过,自己要像刘邦斩白蛇用的宝剑一样,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可我还一事无成,却决心要飞走了。走就走,为何还要让我带着病身辞官回乡,难道你们真的以为我病了吗?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fú)面送行人。
云昏:犹云灰暗貌。宫花:从宫苑飘出的飞花,此处犹言柳絮或杨絮,也暗指朝廷。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zài)病身。
汉剑:指传说中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作者自喻。何事:为何,何故。病身:体弱多病之身。当时李贺以病辞奉礼郎官,回归昌谷。
李贺辞官正值青春才华横溢之时,他对自己的前程抱着无限的希望。谁知遭罹无缘无故的沉重打击,内心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他的这首诗和另一首题为《出城》的诗便集中反映了他当时凄哀的心境。
诗的开头两句“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写诗人离京的季节和环境。诗人于元和五年(810)冬赴考,元和六年(811)春不第而返。“草暖”、“春”、“宫花”用来告示人们,春事已至,万里和融,京城之中也是春意盎然,一派迷人的景象。诗人此刻因“不第”而心意悲伤之极,但偏用如此美景相衬,这就愈加显出内心的痛苦。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纯粹以悲景写哀,更有感染力,是辩证法在艺术上的体现。首句中的“云昏”和前两句的乐景不相协调,在这柳绿花红的背景之上,应有轻云、淡云相配才是。作者以“云昏”参互其间,其意颇深。首先,“云昏”可以看成为作者当时沮丧心绪的形象写照,是诗人心灵的外化表现。周围的一片喜人的春色,那是用来昭示其他参试并取得成就的考生的内心世界的。他们仕途得意,心花怒放,正同这浓郁的春色有着相类似之处。而自己从此断绝了仕进,犹如大片昏云当头,不见前路。其次,“云昏”还可视为奸人从中作梗,阻碍了李贺的应试。在古诗中以云喻奸佞的说法很为流行,如李白即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的名句。如果“云昏”喻奸人捣乱,那么就可把诗中有关春色的描摹看成李贺对自己原本应有的考试结果的高度自信的形象说法。那暖草,那宫花,那春色本来是属于自己的,可恨这昏云覆盖了大地,一切均化为子虚乌有,前程也就落空了。
诗的后两句“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意为:我曾立志要像汉剑一般破屋而飞,为国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这个愿望不得实现,只好坐上车儿往家乡载回这多病的身子。“汉剑”,是指汉高祖刘邦的剑。传说在晋惠帝的时候,武库失火,这柄宝剑从库内破屋飞去。显然,诗人是将己喻剑了。他多么希望能像飞剑一样砍削邪恶,匡扶正义,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在李贺诗中,随处可见他咏剑赞剑之句,经检索有三十一句之多。如“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莫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走马引》),“唐剑斩隋公”(《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神剑断青铜”(《王濬墓下作》),“忧眠枕剑匣”(《崇义里滞雨》),“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临歧击剑生铜吼”(《开愁歌》),“剑龙夜叫将军闲”)《吕将军歌》),“剑如霜兮胆如铁”)《白虎行》)等等。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或以剑眠喻示自己心志的沉滞,或以剑吼比作自己当冲决阻遏,或以剑飞隐含自己应建立功勋。可以说剑的形象在诗人笔下已穷形极态,被状摹得具有人的灵性和精神了。此诗中“当飞去”的剑的形象,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例。
人们常说李贺的诗作具有“虚荒诞幻”的特色(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如果和此诗对照,便同样可以找到这个特点,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句即是。“汉剑飞去”原只是《异苑》一书中的传说故事,本不为确信之事。但李贺偏偏采撷入诗,以剑飞喻志遂,就使全诗在写实的基础上融进了极度浪漫的成分。剑本不能飞,言剑能飞跃而起,实属虚构和想象,以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意象入诗,便充分体现了李诗“虚荒诞幻”的特点。正如李贺称韩愈的诗作有奇崛的特色,即“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一样,他本人的诗作同样也是出奇制胜,充满了怪谲的气氛,甚至连天地也都为之而折服。在李贺的这首早期诗作《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中,虚荒诞幻的特色得到如此充分的体现,遂为李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风格上的基调,这一点是不能不指明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3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