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听词(古之镜听,犹今之瓢卦也)
今夜潜将听消息。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
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铜片铜片如有灵,
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洛水悠远绵绵不息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鹊鸟出林,寒蝉在初秋的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页 .脉(mò)脉广川流,驱(qū)马历长洲。
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历:经过。长洲:指洛堤。
鹊飞山月曙(shǔ),蝉噪野风秋。
曙:明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页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经过洛水河堤时的见闻观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显扬得意之情。全诗精于筹划,巧于抉择,各种自然景观巧妙组合,气度从容,艺术上极见功力。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
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8页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22、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南京久客耕(gēng)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伤神:伤心。坐:一作“卧”。
昼引老妻伤小艇(tǐng),晴看稚(zhì)子浴清江。
稚子:幼子;小孩。清江:水色清澄的江。南朝梁何逊《初发新林》诗:“铙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俱飞蛱(jiá)蝶元相逐,并蒂(dì)芙蓉本自双。
蛱蝶:蝴蝶。元:犹“原”,本来。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míng)饮蔗浆携所有,瓷罂(yīng)无谢玉为缸。
茗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无谢:犹不让,不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22、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昔者烈士击玉壶而悲歌,以倾吐吐心之踌躇,而惜其暮年将至。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而今我三杯老酒下肚,拔剑对舞秋月,硕慨高咏,想起今后的日子,不觉使人涕泪滂沱!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想当年初接诏书之时,侍宴宫中,御筵上举杯朝贺。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颂扬万乘之主,九重之内,嘲弄王公权贵于赤墀之上。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朝见天子曾屡换飞龙之马,手中挥舞着御赐珊瑚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我像东方朔一样,好像是天上的谪仙下凡,大隐于朝堂之内,而世人不识。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我又像西施一样笑颦皆宜,大得君王恩宠。而丑女们却东施效颦,愈学愈丑。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当是之时,我的得意和高兴,而今日却不同了。君王虽仍爱蛾眉之好,但无奈宫中妒女谗毁。我即使是西施一般的美人,也无法在宫中立足了。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50-253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mù)年。
烈士,壮士。壮心:雄心。暮年:垂暮之年,即老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sì)涟(lián)。
涕:眼泪。泗:鼻涕。涟:流不断。两句意为:酒后在秋月下拔剑起舞;忽然内心愤慨,高歌泪下。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yè)帝称觞(shāng)登御筵(yán)。
凤凰诏: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后赵武帝石虎下诏时,坐在高台上,让木制的凤凰衔着诏书往下飞。后称皇帝的诏书为凤诏。紫泥:甘肃武都县的一种紫色泥,性粘,古时用以封诏书。谒:朝见。称觞:举杯。御筵:皇帝设的宴席。
揄(yú)扬九重万乘(shèng)主,谑(xuè)浪赤墀(chí)青琐贤。
揄扬:赞扬。九重: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万乘主:这里指唐玄宗。谑浪:戏谑不敬。赤墀:皇宫中红色的台阶。青琐:刻有连琐花纹并涂以青色的宫门。赤墀、青琐,指宫廷。贤:指皇帝左右的大臣。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chì)赐珊瑚白玉鞭。
朝天:朝见皇帝。飞龙马:古时皇帝有六个马厩,其中飞龙厩所养的都是上等好马。这里泛指宫中的良马。敕:皇帝的诏书。敕赐:皇帝的赏赐。珊瑚白玉鞭:用珊瑚、白玉装饰的马鞭。这里泛指华贵的马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zhé)仙。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为人诙谐滑稽,善辞赋。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这里是以东方朔自喻。大隐:旧时指隐居于朝廷。金门:又名金马门,汉代宫门名。这里指朝廷。谪仙:下凡的神仙。李白友人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李白很喜欢这个称呼,常用以自称。
西施宜笑复宜颦(pín),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蛾眉:古时称美女。这里是作者自比。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50-253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全诗充满着郁勃不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像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平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两句话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像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平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梁山的倾颓,是因被杞梁妻的恸哭所感动。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这真是深情所在,金石为开啊。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东海有一位勇妇,其英勇之事迹,一点也不比关东为父报仇的贤女苏来卿差。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她曾向越处子一样的击剑名家学剑,超腾跳跃,快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她为夫报仇,慷慨捐躯,万死不顾。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她手执雪刃,其精诚可感上苍。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十步两跃,三呼一击地与仇人交战。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结果将仇人之头,高悬于城门之上;将仇人之肠肺,用脚践踏为泥。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以此来报答其夫妻伉俪之情,此举大义粲然,为人称颂。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北海的李使君,将此事上奏朝廷。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风俗。其事迹在东海之畔诸郡厂为传颂。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从此她的芳名著于《列女传》之中,在史籍上万古流芳。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汉朝肘,皇帝因缇萦而免了其父淳于公的牢狴之灾。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战国内,赵国的津吏之女一曲棹歌从而使其父脱了严刑之苦。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由此看来,就是有十个儿子,若都是些不肖之子,也不如一个女中豪杰。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以前,战国时的刺客豫让,空斩赵襄子之衣,虽有壮心而其事不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春秋时刺杀庆忌的刺客要离,更是为壮土所不齿。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其妻子儿女又有问罪?竞让他焚死以邀买虚名。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他们哪里能比得上这位东海的勇妇啊,事成之后,在青史上独擅美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0-162梁山感杞(qǐ)妻,恸(tòng)哭为之倾。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用杞梁妻哭倒城墙事。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金石:《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qīng)。
勇妇:胡震亨云:“勇妇者,似即白同时人。”苏子卿:当为苏来卿之误。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越处子:春秋时越国一个女剑侠。参见本集《结客少年场行》注。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jué)跃,三呼一交兵。
躩跃:跳跃。
斩首掉国门,蹴(cù)踏五藏行。
掉:悬挂。国门:都城门。蹴:踢也。五藏:即五脏。藏.原作臧,误。
豁此伉(kàng)俪(lì)愤,粲(càn)然大义明。
伉俪:夫妻。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北海:即青州。天宝正午改加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县。李使君:使君,原作史君,误。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yíng)。
沧瀛:王琦注:“沧瀛,谓东方海隅之地。又,沧州,景城郡;瀛州,河间郡。与青州北海郡相邻近,似谓其声名播于旁郡也。”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tí)萦(yíng)。
淳于免诏狱:淳于公。西汉人,为齐太仓令,有罪当刑。系之长安。其有五女,无男。
津妾(qiè)一棹(zhào)歌,脱父于严刑。
津妾:名娟,赵河津吏之女。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yù)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豫让:战国时刺客。事见《战国策·赵策》。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0-162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义士 一作:战士)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锦还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22、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24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义士 一作:战士)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春殿:宫殿。鹧鸪:鸟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22、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24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24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0-342